畸形的新能源,从电池“虚标”到油箱“扩容”,表面看似“利好”,实则暗藏隐患。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如同春笋冒头,市场一片繁荣,然而在这耀眼的光环下,车企的“续航套路”如影随形,持续拷问着行业的底线和消费者的忍耐力。
先说纯电车型。所谓“续航里程”,原本应是衡量电动车性能的核心指标,却早已成为车企们操控数据的“金手指”。有些厂商心知肚明技术短板补不上,便索性在电池容量上做文章,多塞几度电进去,在官方测试里数据自然飙升。比如实验里60度电的电池,标上65度,续航里程自然“突飞猛进”。表面看似技术领先,实际只是简单粗暴的“容量堆叠”。这种“技术不行、容量来凑”的掩耳盗铃,除了迷惑消费者,还对产业的诚信基础造成破坏。一个行业如果大家都热衷于“包装数据”,必然走向虚假繁荣。
套路可不会止步于电池。当消费者刚刚适应了电池“虚标”这出大戏,混动车型又玩起了“油箱扩容”的把戏。最近,某专业汽车网站对市面上主流混动车型油箱容量进行了实测,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车型的实际油箱容量都比厂家标注的要大不少。比如,深蓝S05官方油箱容量是44升,实际却有60.43升,差了整整16升,偏差高达34%;银河星耀8也是同样套路,标称55升,实际70升;枭龙MAX标称55升,实际达到69升。二十到三十个百分点的“缩水空间”,让人不禁怀疑:厂家是不会算术,还是故意让数据“缩水式生长”?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两家车企的偏差率就超20%。
当然,也有特立独行的车型“缩油箱”。比如零跑C10、岚图梦想家,实际油箱容量还小于标称。乍一看,这种“反向虚标”好像对消费者没有伤害,毕竟多加油少加油,一口气跑远点总没坏处。但事情真有那么简单吗?
归根结底,无论是加大电池还是扩容油箱,这种“人为美化续航数据”的现象,实质割裂了消费者与事实之间本就脆弱的信任纽带。本来消费者买新能源汽车图的就是一份明明白白,可以信赖的数据。结果厂家倒好,数字一调,信息失真。你以为的技术飞跃,其实是“数字游戏”下的障眼法。最终吃亏的,还是辛辛苦苦存钱想买一辆靠谱新能源车的普通老百姓。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套“套路操作”竟然获得了部分用户的宽容甚至点赞。电池容量变大、油箱容量扩容,表面上看能多跑几十公里、少去几次加油站,似乎对用户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一些用户甚至觉得这算车企“偷着给福利”,管他标多少,能多用才叫实在。可问题在于,行业的游戏规则一旦变成“你虚我也虚”,长远来看,数据彻底沦为一纸空谈,用户买车、用车时将完全丧失真实比较和理性决策的基础。届时只剩一地鸡毛,行业信任轰然倒塌。
更隐蔽的担忧在于,这样的“货不对版”,很容易诱发同行“军备竞赛”。所有厂家都将资源投入到“做数字游戏”、“编撰技术标签”上,而不是去真正投入前瞻技术的研发。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好不容易熬出头,却可能因为这些旁门左道自毁长城。
理想的行业规则应当是公开透明、明码标价,扎扎实实提升核心技术。续航多少就说多少,油箱容量多少就写多少。玩套路终究是饮鸩止渴,偷鸡不成蚀把米。只有面对问题诚恳整改,以真实可靠的数据赢得用户,才能修补脆弱的信任链条,让新能源车这辆马车行稳致远。
希望车企别再在这些“数据魔法”上兜圈子,也盼相关监管部门加大查处和处罚力度。毕竟,只有让真相和诚信成为行业的底色,才能让中国新能源车跑得长远,而不是脚踩风火轮,摇摇欲坠于数字虚幻的迷雾里。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