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余承东:全新问界M7在极限测试中成功完成连续8吨卡车追尾和23吨重卡压顶,追尾安全与车顶抗压能力超新国标三倍,彰显安全品质升级

开了几天问界M7,第一感觉就是——真硬!坐到车里那一瞬间,特别扎实的感觉,像踩在钢板上。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厂商吹的追尾测试那些,心里其实挺狐疑的。毕竟,你说连续追尾八吨卡车,能怎么追,怎么撞?哎,硬要解释,可能是用特殊钢板做的核心结构,反正听着就像玩抗压拼图。

就我个人体感,车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安全到家了。尤其是在高速上隔壁车突然变道,我心里咯噔一下,但问界M7并没有缩,反而像铁墙一样,把我从后到前护得死死的。我在想:这个安全感,是不是因为车身结构用的钢强度确实炸裂?还是说系统(这段先按下不表)确实腕儿多一些。

华为余承东:全新问界M7在极限测试中成功完成连续8吨卡车追尾和23吨重卡压顶,追尾安全与车顶抗压能力超新国标三倍,彰显安全品质升级-有驾

我得承认,安全这个词,放在买车里,从来都不觉得是多余的。可能很多人像我,买车最先关心的还是颜值、动力。但这次看了安全升级的详报,心里突然就觉得:这个车,是真的走在安全第一的路上了。

我记得销售说,你看华为的智驾辅助技术,挺牛的。那天和他聊,他说:其实硬件底层,基本都用钢板或者铝合金。这不,但凡能抗压的,都是钢的。我还问:那钢的用量大不大?会不会影响车重?他笑:你看你,心贴着腰疼,硬要说轻。其实多用点钢,不是照顾造价,而是保证安全。如果车很轻,安全就靠不住。

然后我就突发奇想:钢板用的越多,油耗是不是就会高点?得,再算算:假设车重达2.2吨,纯油车油耗估算在百公里8升左右,去掉空重,可能一半多都在钢上。换算下来,百公里燃料消耗大概0.4升左右是钢的用量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

华为余承东:全新问界M7在极限测试中成功完成连续8吨卡车追尾和23吨重卡压顶,追尾安全与车顶抗压能力超新国标三倍,彰显安全品质升级-有驾

说起钢,我还想到比对别家的车。市场上同价位里,可选的其实不少,比如某豪华品牌的SUV,用的多是铝合金和塑料混搭。它们轻,操控灵活,但安全感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我太线控了,毕竟追尾那一刻,没有钢铁的厚重感觉,要命呀。

还有个点燃起我兴趣:全车安全气囊9个,含双腔远端安全气囊。这逻辑很简单:多点支撑,安全性提升。就像打架保命,手多点,堵得更牢。这不,全车门还有三重解锁设计,连断电的也能随时开门,免得被困车里或者更危险。每次想象若真有紧急事,门能保证及时打开,心里就塌实了点。

我好奇问:这么硬的钢,车里是不是闷热点?这点我没太细想,但一般大厂会用隔热材料对冲吧。不然夏天车内热得像烤箱,舒服不了。

华为余承东:全新问界M7在极限测试中成功完成连续8吨卡车追尾和23吨重卡压顶,追尾安全与车顶抗压能力超新国标三倍,彰显安全品质升级-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这种钢结构还能做到轻量化呢?难不成他们用的是猪肉钢?(笑)其实也许是采用高性能钢材,强度比普通钢要好几倍,不然怎么抗得住连续追尾8吨卡车?我觉得太神了,但又有点怀疑——真的可以坚不可摧吗?你说我是不是太二了,这个是不是有点科幻成分在里头。

刚才我还翻了相册,看到一张照片,车辆在极限测试场的模拟场景:车顶被压顶,驾驶席那块的钢结构几乎没变形。难怪官网还标榜超越国家标准三倍的抗压能力。那个场景真是。所以,从供应链角度讲,要做到这样抗压,钢材质量、制造工艺都得到极大保障,不然时间长了,又会出什么问题?我估算,钢材如果用得不够好,很快就会出现应力集中点,反而变得脆弱。

我曾经跟一个修理工聊过,他们觉得:这车安全钢用得多,修也难。对,他们用的是专门的高速钢,修起来费事,要加价,要预约时间。你想,为了安全,真得这么硬核。但我也觉得:安全和维修成本,是不是绑在一块的?这就像买保险一样,越安全,价格越贵。

华为余承东:全新问界M7在极限测试中成功完成连续8吨卡车追尾和23吨重卡压顶,追尾安全与车顶抗压能力超新国标三倍,彰显安全品质升级-有驾

这辆问界M7最大的变化,除了硬以外,其实是用料更讲究了。那是不是所有车都该这么整?我听说某家品牌,减钢料,追求轻量之后,安全性就打了折。这让我有点疑惑:安全,是不是越轻越好?亦或真是重者为安全的理想?——这是不是我自己脑补的,但安全的数据,看着就让人心安。

说到这里,我还想问:你们觉得汽车安全的压缩空间在哪?真材实料的钢是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神奇?还是说,厂商其实只是把这个硬碰硬的信仰包装得更炫一点?我不停在转,小细节仿佛都在提醒我:安全这事,要真用心。

许多朋友都说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这倒是真的。可这豪华感,是不是也可以用钢铁般的安全感来表达?如果后座不怕压,不怕追尾,乘坐就没那么担心了啊。

华为余承东:全新问界M7在极限测试中成功完成连续8吨卡车追尾和23吨重卡压顶,追尾安全与车顶抗压能力超新国标三倍,彰显安全品质升级-有驾

想到最后一个问题:在谁还会愿意为钢材用得少的车买单?还是说,只要硬得过、抗压得住,车子就已经算是刹那最值的安全保障。我不知道,但那一份踏实的感觉,是真的触摸得到的。你说,普通的车主能体会到这背后奥秘吗?还是只信了市场上那些看得见的火药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