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怒斥黑公关,却打不开一扇救命车门
凌晨两点,成都街头。一辆小米SU7撞上护栏后开始冒烟,路人抡起石头砸向车窗。一下,两下,防爆玻璃纹丝不动。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这辆标榜“极致科技”的电动车,竟然连最基础的机械式外门把手都没有。
这场发生在2025年10月13日的事故,本该让车企反思安全设计。结果三天后,雷军站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聚光灯下,抛出的不是事故说明,而是对“黑公关”的猛烈抨击。台下坐着各路媒体,台上讲着57.9亿的智能驾驶投入。我坐在后排差点笑出声——能识别驾驶员情绪的AI,算不出碰撞后车门会卡死吗?
更讽刺的是,工信部早在9月就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对全隐藏式门把手说“不”。这份文件像一记耳光,抽在某些车企“重颜值轻安全”的设计理念上。
恕我直言,把安全问题包装成“被黑”,这招实在太老套了。当《浙江日报》直接点名“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时,明眼人都看懂了:某些企业把互联网那套危机公关搬来造车,却忘了汽车行业最基本的底线是生命安全。
我翻遍了小米SU7的设计说明,发现为了追求极简外观,这款车取消了外部机械把手。断电后,救援人员只能对着光溜溜的车门干瞪眼。而内部那个隐蔽的备用拉手,在事故发生时很可能被昏迷的乘客压在身下。这种为了美学牺牲安全冗余的设计,简直是在拿用户的生命开玩笑。
最让人心惊的是,部分狂热粉丝还在围攻质疑的媒体。某财经记者给我发来截图,他的微博下面清一色是“不懂别瞎说”、“又是来黑国产车的吧”。当理性讨论被饭圈思维淹没,谁还敢追问那扇打不开的车门?
说到底,造车不是造手机。互联网可以快速迭代,汽车却必须万无一失。当企业把“科技感”的优先级置于“生命安全”之上时,再炫酷的智能驾驶也抵不过一扇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的车门。
现在问题来了:你觉得车企该为这种“极致设计”付出代价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