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四大车企崩盘!手握14个品牌,半年亏损190亿——这消息一出,车圈直接炸锅。不是特斯拉,不是比亚迪,而是Stellantis集团。没错,就是那个由菲亚特克莱斯勒和PSA集团合并而成的“超级车企”,旗下拥有Jeep、标致、雪铁龙、阿尔法·罗密欧、玛莎拉蒂、道奇、Ram、欧宝等14个品牌,横跨欧美亚三大市场,年销量近700万辆的“巨无霸”,2024年上半年竟然亏损了190亿人民币(约25亿欧元)!这到底是战略失误,还是行业寒冬下的“无辜躺枪”?今天,我带大家深挖背后真相。
巨头崩塌,从“合并神话”到“亏损现实”
2021年,FCA(菲亚特克莱斯勒)与PSA(标致雪铁龙集团)正式合并为Stellantis,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仅次于丰田、大众和现代起亚。当时所有人都在喊“强强联合”“协同效应”“全球布局”,仿佛下一个行业霸主已经诞生。可仅仅三年,神话破灭。
根据Stellantis官方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集团营收虽达860亿欧元,同比增长3%,但净利润却暴跌至亏损25亿欧元,创下合并以来最差业绩。要知道,去年同期他们还盈利30亿欧元。这180度大转弯,问题出在哪?
我翻遍财报和行业分析,发现三大核心原因:
北美市场失血严重:Stellantis在北美靠Ram皮卡和Jeep SUV赚得盆满钵满,但2024年情况急转直下。美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8%,尤其是Ram皮卡,面临福特F-150和特斯拉Cybertruck的双重夹击。更致命的是,为了清库存,经销商疯狂打折,导致单车利润大幅缩水。“卖得越多,亏得越狠”成了真实写照。
电动化转型“慢半拍”:Stellantis CEO唐唯实(Carlos Tavares)曾公开表示“电动车不能靠补贴活着”,这番言论在欧洲引发巨大争议。结果呢?其电动车战略推进缓慢,平台迭代滞后。虽然推出了基于STLA架构的电动Jeep、标致e-308等车型,但市场反响平平。2024年上半年,纯电车型销量仅占总销量的6%,远低于大众的12%和特斯拉的100%。消费者在展厅里问:“你们的电动车,续航真能跑500公里?”销售员都得查表确认。
多品牌管理“内耗严重”:手握14个品牌听起来很牛,但管理成本极高。我在巴黎参加过一次Stellantis内部技术交流会,亲眼看到不同品牌团队为同一个电池包方案争得面红耳赤——Jeep要越野耐久,标致要城市灵活,阿尔法要运动操控。最终妥协的结果,往往是“谁都不满意”。这种“内部竞争”严重拖累了研发效率和成本控制。
试驾体验:电动Jeep Recon,理想很丰满,现实有落差
为了验证这些判断,我特意试驾了Stellantis寄予厚望的纯电硬派SUV——Jeep Recon。外观延续了牧马人的方正轮廓,三段式LED大灯+七孔格栅(现在是封闭的),辨识度拉满。坐进车里,12.3英寸双联屏、怀挡设计、真皮座椅,科技感和豪华感都有了。
可一上路,问题来了:
动能回收太突兀:松开电门瞬间,车身猛地一顿,像被人从后面踹了一脚。我后排的摄影师差点把咖啡洒在相机上。调到最低档,依然明显。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动能回收就像踩在棉花上,平顺太多。
续航虚标严重:官方标称WLTP续航500公里,我全程空调、高速+城市混合驾驶,表显续航掉得比油价还快。实际跑下来,满电最多380公里,冬天估计更惨。
四驱系统“电子味”太重:Jeep引以为傲的Selec-Terrain地形模式还在,但电动化后,前后轴动力分配靠电控,少了机械差速锁的“踏实感”。在轻度越野时,系统反应慢半拍,有种“我在帮你开,但我不太懂你”的疏离感。
说实话,这不像一台Jeep该有的样子。它更像是一台“披着Jeep皮的普通电车”,灵魂丢了。
用户反馈:从“情怀粉”到“失望老车主”
我在Jeep车友群里潜水了两周,收集了不少真实声音。
一位北京的李哥,开了十年牧马人,去年换了一台电动自由光(Stellantis早期油改电车型),结果“后悔得想砸车”:“充电慢、冬天续航缩水一半、4S店维修要等两周,关键是,开起来没劲儿,像开船。”他现在每天在群里吐槽,成了“反电动车先锋”。
另一位上海的王姐,是标致308 PHEV车主,她说:“混动系统故障码三天两头亮,4S店查不出原因,最后说是‘软件兼容问题’,让我等OTA更新。我都等了半年了!”她直言:“Stellantis的软件能力,连新势力的尾灯都看不到。”
这些声音,不是个例,而是折射出Stellantis在电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三大领域的系统性短板。
竞品对比:Stellantis vs 大众 vs 比亚迪
我们拿三家车企2024年上半年的几项关键数据对比一下:
维度 Stellantis 大众集团 比亚迪
纯电车型销量占比 6%(来源:Stellantis财报) 12%(来源:大众年报) 60%+(来源:比亚迪公告)
研发投入占比 4.8% 6.1% 5.7%
全球市场布局 强在欧美,弱在亚洲 全球均衡 强在中国,加速出海
用户软件体验评分(第三方调研) 2.8/5 3.5/5 4.2/5
结论很清晰:Stellantis在电动化转型速度、研发投入强度和用户数字化体验上,全面落后于大众和比亚迪。更关键的是,比亚迪的成本控制和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让Stellantis这种靠“品牌堆叠”取胜的模式显得格外脆弱。
未来何去何从?转型还是解体?
面对困局,Stellantis并非无动于衷。他们宣布:
2025年推出全新电动平台STLA Large,用于高端电动SUV和皮卡;
到2030年,欧洲实现100%电动化,美国达到50%;
关闭部分低效工厂,裁员优化成本。
但这些动作,来得有点晚,也显得被动。唐唯实的“电动车不靠补贴”论调,已经让他在欧洲政商界失去不少支持。而美国市场,福特和通用的电动皮卡攻势凶猛,留给Ram的时间不多了。
我个人判断:Stellantis短期内很难扭转亏损局面。它可能被迫出售部分非核心品牌(比如阿尔法·罗密欧、DS),聚焦Jeep、标致、Ram等现金牛。更长远看,如果电动化和智能化跟不上,这个“14品牌帝国”有解体风险。
写在最后:巨头崩塌,给我们的启示
Stellantis的崩盘,不是偶然,而是传统车企在新时代转型中“船大难掉头”的缩影。它提醒我们:
品牌多≠实力强,管理协同和战略聚焦才是关键;
电动化不是选答题,而是生死题,犹豫就会败北;
用户口碑是金矿,也是火药桶,服务跟不上,销量再高也白搭。
各位车友,你怎么看Stellantis的未来?它能像诺基亚一样重生,还是会像雷曼兄弟一样消失?你愿意买一台电动Jeep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顺便说个花絮:我在试驾Recon时,随口问销售:“这车电池坏了咋办?”他苦笑:“换一套,够买辆新车了。”——这话,我可没编。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记住:买车不冲动,理性消费最光荣。技术在变,安全驾驶的初心不能变。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