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了“车圈新鲜事”这种热点频出的时刻,我都爱琢磨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推动中国车市这么快的“卷”?是厂家憋大招,还是消费者真有刚需?这周看下来,不光是“新鲜”,还真有点“争气”。吉利的银河M9、比亚迪腾势的新N9、极氪9X,要说产品、价格、策略、技术、噱头,一个不落。你说这些是“行业风向标”也不为过,但我更关注背后——这些热闹对“咱老百姓到底有啥意义”?
咱们先聊聊银河M9。上市24小时,大定就破2.3万台——你说这是啥概念?之前理想ONE刚出道时,卖成神车还没这个势头吧。17.38万元起,23.88万元就能买顶配,还是个全尺寸SUV,大空间,大屏幕,AI智能,三电机,这价格直接打到了很多合资品牌的腰眼。说“闭眼入”吧,有点夸张,但真的在一帮消费者眼里,那是性价比一锤定音了。你说大家会顾虑“吉利是不是不如合资可靠”?在当今这智能化、电动化下,可能真的没啥人再纠结这些了。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问题:主流消费者,真的还关心“三大件”这种机械时代的说辞嘛?还是更在意车上屏幕够大,智能语音唠嗑灵不灵,空间坐着爽不爽,后排能不能葛优躺?这届车厂真是越来越明白,“配置给到牙齿缝里”,哪怕你大概率一辈子用不上三电机4秒加速,总得要写在宣传册里,跟别人吹牛有底气。
再说腾势N9。这两年比亚迪真的是“家里有矿”,新车一个接一个,几乎把所有价位、所有场景都占了一遍。新N9拿出了“增配不加价”的态度,配置拉满:三电机、智能底盘、高级辅助驾驶、豪华座椅、云辇悬架、定眩智能防晕车啥的,标配都标配上了。你说这不是卷吗?不过老百姓其实不怕卷,把市场卷热了,才有东西挑。
但我想问一句:卷归卷,咱真有那么多高配需求?你看配置表,三排座椅加Nappa皮、2.5K吸顶大屏、云辇悬挂、零重力副驾……咱普通家庭一年能有几次长途自驾、带着全家人出门、还得副驾葛优躺的场景?事实上,车厂卷得太狠,最后还是回到一句话——你得让人真觉着值!哪怕用不到,心态上得有“我这车也行”那份安全感,差不多叫“未来焦虑”的补偿。花四十多万买腾势,面子是要有,配置也不能亏,体验得更得体。
极氪9X更是狠。从一开售就预售火爆,啥概念?一小时4.2万台预定,我现在都纳闷,真有这么多“极氪粉”还是大家都在赌未来几年电车上的红利?极氪的路子一直是科技配置拉满,多项全球“首次”、一堆硬核参数、AI算力、雷达数量、材料强度,讲得跟买一台旗舰iPhone似的。核心亮点900V高压架构、兆瓦电驱、6C快充、电磁减震,全都堆上了。你问普通车主,你用得着吗?大多数人压根没那个体验场景。可架不住“参数即正义”,消费者就是管不住自己脑门儿上的“新科技冲动”。
我每次在体验新一代智能电动车,总怀疑我们是不是被车厂带到某种“参数焦虑症”的怪圈里了。你本来需要个好看、能载人、皮实耐用的家用车,现在光配置表就能拉半小时,随便哪个新型号的芯片,要是没装在车上都觉得落伍,像用上一代CPU的手机一样过时。可是我又觉得,这反倒是一种“技术红利”在垂直传导的过程。厂商卷到最后,技术普及的速度就会下沉到中低端车上,三年以后,你十多万的车上也能用上今年高端旗舰的智能底盘、自动驾驶、AI算力。其实本质还是好事。
但有个不变的问题,价格是不是真的“触底”了?你说银河M9全是大配置,都做到了20万以内,还能卷到啥程度?我觉得,下沉到15万以下还真有点难,但谁也说不准,市场一卷,大象都能跳舞。关键在于——厂商到底是舍命搏未来、先规模后盈利,还是玩一波噱头后就涨价?咱消费者要有点警惕,不然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除了上述三家,极氪9X的高端化打法,其实有点像小米那套“科技自信”。自信这事儿仗的是啥?用户的认可和数据。比品牌更猛的是体验,比体验更猛的是市场认可后公司赚真金白银再反馈到产品迭代上。我的判断是——极氪9X这种游戏规则,短期内能吸引到一波“尝鲜型老炮”,但能不能撑起后面三年,得看第二波用户买不买账。
而像五菱*星光730*这类新亲民MPV产品的出现,看似和前三款大热门是两股风,但其实是同一种逻辑——市场就是要得性价比,要得多样化。你想,10万出头能买个真7座,空间拉满,还搞了油、混、电三种动力,第三排用了心,电动侧滑门、N多储物点、好几个氛围主题——面子和里子都照顾了。为啥五菱敢这么干?说到底,他们太了解中国的大家庭、小生意、创业者最实际的需求。咱有多少人买车,真的是一车挑N用?五菱就押对了。
不过,这些七座大空间车型,除了实用之外,其实也承担着中国大家庭式出行的情感期待。不是每家人都住大别墅,也不是每个月能飞去国外玩两趟,但一年三五次的自驾回老家、跨省带娃,就真得有辆能靠的实用大车。
这几年,无论是银河、极氪还是五菱的MPV,其实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中国普通家庭到底要什么车?”我自认为答案是——新版实用主义和精神平等。你空间不能小气,能拉能装;配置不能低,得看起来高级;动力不能肉,最好别掉队。可你也不能太高冷、售价喊天价。肚量、诚意和技术感,这三块缺一不可。
说到底,中国的消费升级和下沉市场同步在走。卷高端是消费升级,卷大空间、低门槛,是家用市场下沉。技术普及、新能源格局、厂家卷市场、用户卷体验,最后逼得自己都要“内卷”出成果。我们是不是会变成一批用亏电不慌、百公里四点几油耗的混动车,路上到处满是智能软硬件加持的“潜力股”家用车?
最后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中国人的刚需到底是什么?没觉得,大家真的是非买新能源、非搞满配不可。说到底,还是“多花少花的钱,争个面子里子齐活”,加一句“也得给点未来的想象空间”。不然车子买个三五年,被别人一句“你这才多少马力,这居然没有智能语音”给比下去了,那滋味谁受得了?
我倒是建议,咱们买车该认清一点:什么才是真需求、什么才是“看别人”的盲从。卷的确好,但咱得懂卷的门道。别让卷成为套路你的借口、攒KPI的把戏,更别让一堆堆高科技的文字,遮住了你对一台“好车”最直接、最本真的期待。再牛掰的技术都是步步下放到老百姓车里的——等哪天你15万拿下银河、极氪、腾势的旗舰底盘,说不定就是这些新鲜事带着你一把飞的。
不妨自己多跑店里试试,多问问身边用车的人实际体验。选车,不必做车市先知,但一定要当生活里自己的主角。毕竟你开的不是参数,是日子。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