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度7月只卖了75辆,“50万以内无敌”的口号,被海浪一遍又一遍拍在沙滩上——落地的不是情怀,是现实。
还记得那句“50万以下最好的车”吗,短视频里常有一辆亮橙色的小飞度停在海边,镜头低低地拍,海风鼓着旗子,人群起哄,夸张又自信。
可销量榜单是冰冷的:第76名,75辆。
这个数字太具体了,具体到像一束冷光,照见神话的边角开裂。
曾经的飞度,月销破万,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是改装圈的“GK5传说”,是二手市场的抢手货。
一辆车把“省心、耐用、省油”这三件旧事说到了极致,足以封神一阵子。
问题是,时代换了剧本。
新能源车把日常通勤这道题,改成了“电费”和“响应”。
电耗账单压低到你难以反驳,电机的跟脚一踩就走,语音、OTA、辅助驾驶像手机更新一样频繁。
你说飞度耐用省油没错,但当城市里随处是充电桩,当同价位车机流畅得像平板,当早晚高峰你让车自己在环路排队,人们的“刚需”悄悄换了形状。
我去店里看过一次,一位95后女孩坐进展车,第一句不是问油耗,是问“无线CarPlay有吗”,销售愣了一下说要顶配才行。
另一个小伙子掏出手机算账:每天往返40公里,按现在油价和小区峰谷电价,每月差的不是几十块,是几百。
还有个销售绕着车说“这车真耐用”,说到第三遍自己也笑了,耐用当然好,可选择多了之后,“只耐用”就显得太单薄。
你看大盘:整个7月,汽车产销两端都比上个月滑了点,但同比却还在涨,燃油车的国内销量也勉强维持了两个月的同比正增长。
不过把时间轴拉长到1—7月,燃油车还是在下坡路上,而新能源的曲线抬得更快,产销都在两位数增长,新车里有近一半已经是电驱。
宏观叙事不复杂:内燃机还没“死”,但新能源已经“强”,市场心智正在被拽走。
你很难指望一台“小而美”的燃油两厢,顶住这股合力。
本田不是没挣扎。
东风本田喊过“稳油促电”,试图把燃油盘子兜住,再慢慢把电动盘做大。
现实偏硬,燃油优势不再能打“决定性胜仗”,新能源那边也没能一炮而红。
新品牌“灵悉”推出了首款车,起步价压到12万多,诚意摆在那儿,可外观走偏,竞品又密不透风,到6月累计销量还没破千。
一场转型,最怕的是“油不稳、电未起”,消费者不会为过渡期的犹疑买单。
更棘手的是,行业的赛点也在换。
8月的上海,创新技术周开幕,展馆里热的是热管理、智能底盘、电驱、域控和供应链协同——不再是谁喊得响,谁拍得酷,而是谁把成本、能耗、算法、产线一起打磨到位。
你能感到竞争的锋利已经从车标移到了“堆栈”。
同一天,监管亦在加码,征求意见稿点名要管住夸大的组合驾驶辅助宣传,别再拿“会不会自动驾驶”糊弄人。
这背后是一个清晰的信号:口号时代退潮,技术与合规成为新基线。
那些靠流量起势的“神车文案”,会被现实逐步消音。
把镜头拉回飞度。
它不是没优点,它的优点也没消失:皮实、低故障、养护便宜、城市里好停好钻。
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构成了它的护城河。
可当用户对“智能化”的忍耐度归零,对“电动化”的接受度迅速提升,对“驾辅”的期待从锦上添花变成买车前置条件,这条护城河就开始被悄悄填平。
消费者不再愿意在“只要能开就行”和“开得更轻松、更像手机”之间妥协,他们会直接走向后者。
这不是飞度一家的孤独。
看韩国,7月进口轻型乘用车销量同比大涨,新能源品牌冲在最前面,特斯拉创了月度纪录。
市场全球同频,油车的“普适性”被快速侵蚀。
再看中国本土,10来万元的纯电、增程、插混,产品力“堆到边”,空间、配置、智驾、效率层层加码,价格越打越狠。
飞度曾经靠“质价比”揽人,现在它面对的,是别人用“质价比”反过来凌迟它。
当然,你也可以说,75辆是个阶段性的低点,等哪天有个改款、补齐功能,能不能反弹一点点?
我不否认有这种可能,市场也并非只向前线性推进,它会摇摆,会留白,会给老朋友一点喘息。
但从行业信号、竞品势能、用户心智三个维度看,飞度要想回到“月销过万”的那条赛道,难度几乎是重启一个灵魂。
不是把中控屏加大一寸、把车机换个芯片这么简单,它得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今天,一台小型燃油车,凭什么存在?
我喜欢用生活里的切片来理解变化。
楼下充电桩夜里总是满的,白天也不空,小区群里最热的话题不再是哪里油价便宜,而是“哪家直流桩最近维护”,公司停车位按功率分甲乙丙,午后茶水间会聊“城市NOA今天带我绕开了两处拥堵”,而不是“这车怠速抖不抖”。
这些都不是营销文案,它们是日常,是明天的常态。
而飞度代表的是昨天一种很踏实的常态。
可惜,今天的常态换了面目。
再说回那句“50万以内无敌”,我并不想苛责一句夸张的口号。
年轻人的激情、博主的表达,给消费社会增加了一点热闹,何错之有。
问题在于,当行业的迭代速度让“无敌”这一类词汇变得一阵风,品牌若还沉迷于段子里的胜利,就会错过产品里的战机。
监管会来,技术周会开,友商会迭代,用户会用脚投票——所有这些更像潮水,不叫嚣,却能改一道岸线。
所以,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一句刺耳又上头的豪言;经过,是新能源的合力、用户偏好的迁徙、本田转型的犹疑;结果,是飞度在7月的销量只有75辆,排在第76位;最新,则是还看不到明确的拐点,不论是飞度自身,还是本田针对飞度的特别应对。
现在的飞度,像一只会游泳的老水手,被卷进了电气化的洋流,它不是不会游,是水变了,风也变了。
有人会惋惜,有人会说“早该如此”,我则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个时代的注脚:当“耐用省油”不再是压倒性优势,真正决定去留的,是技术路线、供应链能力、软件定义车辆的速度,和一个品牌面对浪潮时的决心。
最后,给飞度一点体面。
它曾是很多人的第一台车,是无数通勤清晨里准时的伙伴,是年轻人出游的第一个后备箱,是改装店门口那些深夜谈笑的一盏灯。
可故事往前写,总要写到后来。
后来,海风更大,沙滩更宽,镜头里那句口号仍然好记,但我们都知道,镜头外的世界,已经换了一个节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