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客户沙龙那天,刚好等了会儿,一位销售说:你说,这次李斌的‘保障’政策,真的假的?我还听说有些订单延迟,拿不到现在的购税优惠。我当时心里就嘀咕,别的不说,这招确实挺会玩的——跟用户赌未来。
电子显示屏上,蔚来新出的一线车型列表,ES8静静地躺在那里。记得去年刚刚还在聊,因为ES8老是交付慢,突然感觉到行业的硬仗其实就是供应链的博弈。而今,关于产能、订单,像喝汤一样,说不清哪个真哪个假。
我随手翻了翻微信对话,老板,听说这次ES8的交付,产能还够用吧?他笑了,压根不用担心,订单排队还多着呢。但心里又嘀咕,别看说得那么稳,但实际上,成本和供应链压力,哪个车企都想掩饰得天衣无缝。
对比:我印象中朋友的特斯拉Model X,配置和价格差不多,但交付周期最多得三个月——那是纯靠供应链条的灵活和老练。而蔚来,做到了更快的交付承诺,毕竟它直播,供应链大概也比别的更站得稳。
一旦说到这儿,似乎蔚来的优势就是研发的快跑能力——他们其实是用市场的赌盘在拼命。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车厂生产的瓶颈不是在车本身,而在供应链端的那些支线。有个细节,记得某次工厂巡视,老板带我看机台,忽然发现一台新进的机器人,已经架设了三个多月,却一直未上线。原因?零部件供应链出问题。就像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或许用个生活比喻,零件就像厨房里的食材,临时的缺货就能断货,车厂也一样。
但我不能一味吹捧蔚来的供应链自如。很多车企都在改供应链应急方案。蔚来此举,或许是想用安心保障的策略稳住市场,但我觉得,这也意味着产业链的弹性还不够成熟。什么时候供应链能变得像米其林级的餐厅那样自给自足?这可能还得不少时间。
说到这里,我还得心算一下:假设一辆ES8的制造成本在大约25万,零部件分摊下来每台算,材料和组装可能在13-15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剩下的利润剩余空间其实不大。你说,车企靠卖车赚的钱,还能抵得过供应链的变数?这也是为什么蔚来要赔钱补税差,降低风险。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去年某款车型,交付延迟近三个月,供应链压力巨大。一线的修理工说:就算零件到得慢,造型和排期也是硬指标。哪怕我帮客户说‘再等等’,心里也清楚,大家谁都急。车企也在用时间换空间——给自己喘口气,但这个过程,因为某些零件焦虑,很容易走偏。
我突然想问:你觉得,像蔚来这样,用补贴堵漏洞的策略,是短期应变,还是长期建立信任?恐怕,一把补税差价的棋,玩得挺有策略性的。
有个细节还挺有意思——我用手机拍了张照片,是门店的展车,车身上下贴着交付延期,敬请理解的标志。实际上,它看起来还挺新,车漆未见剐蹭。这让我觉得,车厂的产线,可能还没有真正陷入烈火,只是担心订单堆积如山,交不出。
这让我想起去年看的一份调研,群众对于用技术拉长交付周期的安排,其接受度其实挺高——只要对得起承诺和补偿。这跟我之前看某修理工闲聊时,他说:消费者还是喜欢有保障的车,不然谁都不敢集成一辆自己未来五年用得上的‘安全感’。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蔚来的策略,用意究竟大到哪个程度?短线靠补税差价补偿,长线是不是在逐步塑造一个更有保障的品牌形象?还是说,谁都没办法保证未来交付不延迟,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关键时刻弹药充足。
回到我眼前的这个订单——其实我还在期待,能不能在年底前看到一辆挂着ES8的大车,从店门口慢慢开出来。你说,什么时候买车,才真正不怕政策变化呢?可能,就是看完商品、等下订单、然后看能不能准时交付这段时间。
我在想:蔚来放话补税差价,难道是真为了增加用户信心?还是在测试市场的反应?其实我觉得,车企就像在玩一场你追我跑的游戏,只规则不太一样。一旦你惦记着那些税差,就会觉得,自己买车的决定被更守信用的公司保护得更好些。
这里又藏着一个问题:车企会一直补差吗?还是说,某一刻,这种政策保障反而成了拖延症的借口?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真真假假,谁知道未来还会怎样。
现在唯一能确认的,是这个小细节——那辆ES8,光线折射在车身上,反射出的是未来不可预知的品牌故事。你会不会也在期待某天,价格、交付、政策都变得透明到可以一眼看穿?或者,还是我们都在猜,猜一个靠谱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