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不惨?新能源SUV销量前20只占7席,特斯拉Model Y居然还“失守”了冠军。
这事看上去有点离谱。特斯拉Model Y,之前可一直是新能源SUV里的“销量天花板”。结果现在4月份突然滑到第二,连2万辆都没撑住,反倒让燃油车吉利星越L抢走了第一——而且星越L不仅夺冠,还成了整个SUV市场里唯一一个销量突破2万辆的车型。
这么一对比,新能源SUV的表现就显得有点“拉跨”了。前20里,燃油车占了13席,新能源只剩下7款。按理说,新能源车这两年不一直在猛冲吗?怎么到4月份突然节奏掉下来了?这背后到底是市场变了,还是新能源车玩家自己出了啥问题?今天我们就翻翻账本,看看这数据是不是“真的吓人”。
先捋清楚销量这事。4月份SUV市场整体销量其实一般,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加起来,真正表现闪亮的车型并不多。星越L凭啥能干过Model Y?说白了,就是靠价格和定位打了一场“防守反击战”。星越L卖得不贵,又给足了配置,正好踩在主流家庭用户的需求点上,再加上燃油车最近价格战打得激烈,优惠幅度大,对消费升级的中低端用户吸引力挺强。所以它能冲到第一,算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但Model Y的问题就复杂一点了。销量没过2万辆,听着确实有点“失常”,但要说新能源SUV整体不行,这话也不准确。4月份新能源SUV里头,像比亚迪的宋PLUS DM、宋L DM,还有宋PLUS EV这些车型,其实表现还挺稳定。每款销量都过了万辆,足够证明新能源车的市场接受度还在。但问题是,新能源车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品牌间的差距也变得“肉眼可见”。比亚迪系在中低端市场接住了流量,可Model Y这种高端车就显得“失宠”了。
其实,新能源车“看似增长慢”的问题,核心还是结构性的。早两年新能源车火得离谱,但大家细品,那时候主要是政策刺激、补贴驱动、新鲜感带动需求快速释放。但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很多潜在客户会开始算账:新能源车到底划不划算?充电麻烦不麻烦?用车成本跟燃油车比真的低得多吗?尤其是在补贴退坡、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新能源车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像以往那么明显。这种情况下,销量增速自然会变慢。
再说回毛利率和账面利润。新能源车企里,Model Y的毛利率算高的,但整个行业看,新能源车的毛利率其实普遍偏低。为什么?一方面是研发投入高,另一方面是渠道和售后网络的扩展成本还在往上走。特斯拉能靠规模效应把单车毛利压到30%以上,这已经是“天花板”了。对比之下,比亚迪的新能源车毛利率在20%-25%浮动,其他新势力车企基本都在10%以下。更别提一些小体量的新能源车企,为了抢市场份额,甚至还在“亏本赚吆喝”。
很多人会问,这算不算“乱花钱”?其实不完全是。从传统车企到新势力再到特斯拉,新能源车企在营销和研发上的花销确实大,但这是一种典型的战略性投入。比如智能驾驶技术、电池技术、整车架构的升级,这些都是当下新能源车企的核心战场。看账面亏损,短期可能吓人,但如果这些投入能带来技术领先和用户体验的提升,长期来看是划算的。
再对比燃油车。传统车企的账面利润看着稳,但这些利润能不能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能源转型的进度。如果转得慢,就有可能在未来被新能源车彻底压制;转得快,又得面对高研发投入带来的短期盈利压力。就像吉利,星越L这次拿了冠军,但它也在新能源领域疯狂砸钱,推出了银河系列。显然,它也知道燃油车市场的天花板已经很明显了。
回过头来看,新能源SUV“前20只占7席”的现象,其实没那么吓人。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速放缓,是行业成熟的必然阶段。短期内销量增速没以前那么猛,但长期来看,新能源车渗透率依然会继续提升。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能活下来的车企,最终拼的是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所以,别只盯着眼前的销量波动。新能源车企如果能把技术和体验做好,熬过这个“结构调整期”,未来依然有很大机会。像Model Y,这次滑到第二不算什么大问题,更需要关注的,是特斯拉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上的布局是不是还能保持领先。比亚迪呢?它的多车型矩阵虽然当下很强,但能不能持续占领中高端市场,这是另一层挑战。
总的来说,别被表面的数据吓到。新能源车面临的不是“生死问题”,而是“跑得快还是跑得久”的问题。消费升级、技术升级、市场成熟,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是一场长跑。谁能笑到最后,才是这场战争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