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达这个名字,现在聊起来就像聊一个远房亲戚。
你知道他存在,逢年过节还能在长辈嘴里听到几句“当年那孩子可出息了”,但你心里清楚,这都是老黄历了,他现在过得不咋地。
这事儿的起点就透着一股魔幻。2019年,大众突然开窍,说要把捷达从一款车,直接提拔成一个品牌。这操作属于什么?属于你们家小区保安干得不错,你一拍大腿,决定让他明天就去当联合国秘书长。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儿有点颠,但又隐隐觉得好像有那么点道理。
因为那块叫“捷达”的压缩毛巾,在中国市场被泡得太大了,“60万公里无大修”这句咒语,是我爸那代人刻在DNA里的信仰图腾,比“身体健康”都好使。
结果呢?结果就是联合国秘书长每天的工作,还是在小区门口给人开门,顺便卖卖自己家种的白菜。捷达品牌独立后,卖得最好的还是那几款车,本质上还是大众库存的排列组合,突出一个躺平,突出一个啃老。这不叫品牌独立,这叫财务独立。
捷达曾经的玩法,讲真,非常高级,是一种“不等价交换”的炼金术。它的口号直白得像大马路上的电线杆广告:“花国产车的钱,买德系三大件”。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是我知道我的内饰是垃圾,我的设计是上个世纪的,我的配置丐中丐,但是,朋友,你得到了EA211发动机、爱信6AT变速箱和大众调校的底盘。你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玩意儿,交换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德系灵魂”。
这简直是宗教行为。奔驰卖的是三叉星标带来的社交货币,特斯拉卖的是硅谷钢铁侠构建的飞升图景,而捷达卖的,是一种“我很懂车,所以我选择内在”的自我催眠。
大众的工程师是这场宗教仪式里的大祭司。他们把MQB平台玩成了一套乐高积木,咔咔一顿拼,一台新车就出来了,研发周期极短,制造成本极低。流水线上拧下来的每一颗螺丝,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营销嘴里那个神圣的“德系机械灵魂”。这套逻辑在燃油车时代,就是闪电战,精准打击了广袤的下沉市场。那里的人们,预算不多,但对“VW”这个logo背后代表的“皮实耐用”,有一种近乎疯狂的执念。
问题是,时代疯了。
这一代年轻人,是在B站、抖音、小红书的评测视频里泡大的。他们判断一辆车好坏的标准,不再是你爹跟你说的“发动机听声”,而是中控屏滑起来卡不卡,语音助手傻不傻,自动泊车能不能停进街边那个死亡车位。都2025年了,你坐进捷达VS5里,那种扑面而来的粗糙感,不是廉价,而是一种冒犯。它好像在对你说:“嘿,你的钱都花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了,别对这些细枝末节逼逼赖赖。”
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大众车主,对这种感觉太熟悉了。那种关门声的“厚重感”,那种高速上底盘的“扎实感”,曾经是我用来在饭局上吹牛的资本。但现在呢?现在我开朋友的国产电车,跑一趟长途,车内安静得能听到自己肚子叫,那种被NVH持续侵犯的疲惫感瞬间消失了。这时候你再跟我聊什么“德味”,我就觉得你在CPU我。
标准答案应该是什么?你看看长安CS55 PLUS,人家也用塑料,但给你整上软包覆、假缝线、拉丝面板,一套组合拳下来,你视觉上就高潮了。再看看比亚迪宋Pro DM-i,一块能转的大屏,一套能OTA的系统,再加上一套能让你加油站PTSD的混动技术,直接把用车体验从二维拉到三维。
学术界有个词,叫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讲人话就是,天变了。当长安用一颗摄像头解决你倒车入库的恐惧,当比亚迪用“电”把你的油费账单撕得粉碎的时候,捷达还在那儿念叨“德味十足”,这就好比所有人都开始用枪了,你还在扎马步,说我的金钟罩铁布衫才是王道。
捷达那套“不等价交换”的炼金术,失灵了。因为作为祭品的“德系灵魂”,贬值了。
我承认,MQB平台是燃油车时代的工程学奇迹,一个平台生出了从Polo到途昂一整个家族,简直是大众集团的脊梁骨。但它也是一个刻满了燃油车基因的“诅咒”。这个平台的设计,是围绕着发动机和变速箱这对“CP”来的。比如它有个固定的“前舱硬点”,那地方就是给发动机和变速箱准备的龙椅,神圣不可侵犯。现在你要搞电动车,把发动机变速箱都请走了,这个专门供奉它们的祖宗牌位你敢动吗?不敢。所以空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前备箱?想都别想。
隔壁比亚迪的e平台3.0,或者零跑的“四叶草”架构,那是一张白纸。人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伺候电池和电机这对新主子设计的。底盘能做得贼平,电池包完美嵌入,前后悬能缩到最短,轴距能拉到最长,结果就是空间大得不像话。这不是诺基亚换了个新壳,这是从塞班系统直接进化到了iOS。MQB平台再怎么优化,也只是在给塞班系统打补丁,打得再多,它也成不了iPhone。
眼瞅着中国市场已经快进到星际穿越了,沃尔夫斯堡的德国钟表还在慢悠悠地走。大众能不急吗?心态能不爆吗?于是,“在成都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这个听起来像病急乱投医的操作,就成了唯一的解药。
要理解成都这家新公司,就得先看大众在合肥的布局。大众高管在那儿都快把嘴皮子磨破了,反复强调一件事:合肥研发中心要把研发周期缩短30%,用中国供应链把成本干下来40%。翻译过来就是:不装了,摊牌了,德国总部那套老掉牙的流程,在中国这片修罗场已经玩不转了,我们得在中国重新学走路。
捷达的成都新公司,就是这次“重新学走路”的先锋队,或者说,是小白鼠。
而给这只小白鼠喂下第一口猛药的,很可能就是零跑。
这事儿现在传得沸沸扬扬,大众要用零跑的技术。这简直是道诡异仙里的剧情,浓眉大眼的德国优等生,居然要抄中国草根学霸的作业了。
捷达能得到什么?一条通往电车的任意门。它直接绕过了最烧钱、最耗时的自研周期,能在2026年“biu”地一下变出一台看似有竞争力的电动车。零跑得到了什么?钱,以及大众在生产和品控上的金字招牌。这对一直想往上走但总被认为是“杂牌军”的零跑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听起来是双赢,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是是是,童话故事里都是这么写的。
但核心问题来了:“Who are you?” 当一台挂着捷达标的电动车,它的三电、座舱、架构全都来自零跑时,它到底是谁?它还是那个流淌着“德系血液”的捷达吗?那个被我爸念叨了一辈子的“德味”,要怎么在一堆零跑的零件里体现出来?是用更重的车门吗?还是用更硬的悬挂?这简直是现代版的忒修斯之船。
写到这儿我自己都觉得有点魔幻,把大众的质量体系比作驱魔仪式,是不是有点太不尊重人了?但你仔细想想,还真他妈是那个味儿。
更大的挑战是两种文化的对撞。德国人造车,有套叫Formel Q的圣经,那流程严苛得像是在发射火箭,追求极致的可靠性。而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信奉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黑话,车子上市的时候可能只完成了80%,剩下的20%靠OTA和用户共创来补完。
那么问题来了,在捷达的新公司里,谁听谁的?如果零跑的技术方案,每个细节都要发邮件给德国总部审批,等邮件回过来,黄花菜都凉了。那“零跑速度”还有个毛用?可如果完全放权给中国团队,那大众的全球质量标准又怎么保证?这根本不是磨合,这是一场企业文化层面的世界大战。
讲真,我最近在琢磨一件事,为什么螺蛳粉的包装袋这么难撕开?是不是有什么行业潜规则?
我们再把时间快进到2026年。捷达的首款纯电车终于落地了。它要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一个比亚迪秦PLUS可能已经卖到7万块,800V高压快充和城市NOA已经像手机充电器一样普及的世界。是一个吉利、长安这些巨头已经用几十款车型把10万-20万价位堵得水泄不通的世界。是一个小米、蔚来、理想们继续扮演价格屠夫,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把用户胃口喂得刁钻无比的世界。
这他妈哪是造车,这是养蛊啊!
捷达的首款纯电车,一出生就要面对地狱难度的最终Boss,没有新手村,没有S/L大法的机会,走错一步就直接Game Over。
所以,“Who are you”的终极拷问,其实是如何重塑一个已经固化了几十年的品牌认知。
品牌是什么?是一种心智预设。提到沃尔沃你想到安全,提到宝马你想到操控,提到五菱你想到秋名山神车。而提到捷达,你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画面是什么?是你家楼下驾校里那台饱经风霜的教练车。这个“老伙计”的标签,在燃油车时代是荣耀,但在电动车时代,就是最沉重的枷锁。
让一个习惯了看小姐姐跳舞的年轻人,相信那个只会板着脸教你倒车入库的教练,一夜之间变成了唱跳俱佳的练习生,这件事的难度,不亚于让三体人理解什么是爱。
捷达的电气化转型,就是一场悖论。它不彻底摆脱大众的旧体系,就跟不上中国的速度,最后被温水煮青蛙。可它一旦摆脱了大众,那个“德系”的护身符没了,可能会死得更快。
所以捷达最好的出路是什么?是直接宣布自己修仙去了,不跟凡人玩了。你问我车怎么办?车就是飞升的法器,三电来自零跑道友的技术馈赠,底盘由大众上仙亲自开光,信则有,不信则无。你看,品牌玄学这不就又回来了么?闭环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