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SUVMPV盛行,旅行车为何遇冷?
你见过多少次旅行车在街头驶过?可能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中国每卖出100台乘用车,旅行车占比不足0.5%。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种车型的集体失语。
轿车稳重。SUV霸气。MPV实用。它们像三座大山,牢牢占据着家庭购车清单的前三名。而旅行车呢?它像是一个被遗忘的名字,只在汽车论坛的角落里偶尔被提起。
为什么?
先说文化。美国有皮卡文化。欧洲有瓦罐情结。德国人开着奥迪A6 Avant穿越阿尔卑斯山,瑞典人用沃尔沃V90装载整个北欧的冬天——这不只是出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可我们呢?汽车进入家庭不过二十多年。从“有车”到“懂车”,再到“玩车”,中间隔着整整一代人的审美进化。当大多数人还在为“面子”选车时,谁会为一辆看起来像加高轿车的车买单?
更现实的问题是选择。国产车企几乎集体缺席旅行车市场。少数推出过旅行版的车型,比如大众蔚领、高尔夫旅行版……销量惨淡,最终停产。留下的空白,由进口车填补。可一台进口旅行车动辄30万起步,甚至逼近50万。买得起的人,往往会选择更大的SUV或更豪华的轿车。而真正喜欢旅行车的年轻人,钱包又不够厚。
贵的买不起。便宜的看不上。看得上眼的又没得选。
这形成了死循环。车企一看:没人买。那就不推。不推新品,消费者更看不到。看不到,自然不会产生兴趣。需求就这样被生生扼杀在摇篮里。
等等——难道SUV没有抢走它的饭碗吗?
想想看。你要自驾川藏线。要走非铺装路面。要应对突如其来的雨雪天气。这时候,你会选底盘更高的SUV,还是离地间隙和轿车差不多的旅行车?70%的中国车主第一选择是SUV。这不是偏见,是现实路况决定的生存逻辑。
况且,SUV的空间表现也不差。第三排可以折叠。后备厢能塞下帐篷、自行车、婴儿车……虽然垂直空间不如旅行车规整,但国人向来擅长“将就”。能装就行,何必讲究?
但真正的痛点,或许不在功能,而在认知。
很多人至今分不清旅行车和SUV的区别。以为旅行车就是“拉长的两厢车”。甚至有人觉得它“不伦不类”——既不像轿车那么正式,也不像SUV那么威猛。在婚庆车队中,它永远成不了主角。在丈母娘眼里,它远不如一台汉兰达来得实在。
可你知道吗?旅行车的本质,是生活美学的具象化。
它不追求通过性。也不强调豪华感。它只是静静地告诉你:你可以带着画板去写生。可以载着山地车去骑行。可以在后备厢放满露营装备,说走就走。它的后备厢开口极大。后排座椅一键放倒。物品摆放毫无拘束。这是一种自由的象征。
可惜,在一个以“实用主义”为最高准则的市场里,自由太奢侈了。
我们买车,首先想的是“能不能撑场面”。其次是“油耗高不高”。然后是“空间够不够大”。最后才是“我开起来快不快乐”。而旅行车,恰恰是一辆“先取悦自己”的车。
它不适合送孩子上学接老人看病。但它适合陪你去看海、看雪山、看星空。
所以,不是中国人不喜欢旅行车。而是我们的用车环境,还没进化到那个阶段。
当通勤不再是唯一目的。当自驾成为常态。当人们开始在意旅途本身的质感……也许,那一天,瓦罐的香气才会真正弥漫在中国的大地上。
现在呢?它只能活在手机壁纸里。活在电影镜头中。活在少数人的车库深处。
等待。
理解。
共鸣。
或许,下一代人会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