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盯着新能源汽车圈,都在讨论“亏损”。有些数字一出来,确实吓人。比如某家新势力车企,财报一摆上台面,净亏损直接飙到了三十多亿元。这么个体量的企业,一个季度亏几十亿,听着简直离谱。有人吐槽说,这不是造车,是在“烧钱”,还是往火坑里砸的那种。还有人直接唱衰,说这种玩法肯定活不下去,凉得只剩一地电池。
但这事真的这么简单吗?三十亿亏损,看起来是个可怕的数字,但它到底是“真亏”,还是“好亏”?或者换个说法,这亏损到底是“烧给未来”,还是“烧到废墟”?咱们得拆开看。
其实,亏损这事在造车行业里并不稀奇。无论传统车企还是新能源新势力,你翻翻账本,几乎都有过“难看的时候”。比如特斯拉,当年也被骂得很惨。它从创立到第一次盈利,整整花了十多年,中间亏损的数字一样吓人。但问题是,为什么后来特斯拉成了“香饽饽”?咱们就得从财报里刨刨细节,看看这些亏损背后,藏着的是什么。
说回国内新势力,先看那家被喷得最狠的。人家虽然亏了三十亿,但一拆财报,发现问题其实很集中。它的研发投入占到了营收的20%以上,营销费用也没少花。这两个数字叠在一起,基本上就解释了大头的“亏”。研发,这点好理解,不投入就没未来。新能源车拼的就是技术,从电池到智能驾驶,哪样都不是省油的灯。那营销呢?你别看现在大街小巷,满眼都是新能源车,但要抢用户,依旧是场恶战。广告、渠道、线下体验店,全都得花钱。这两块加起来,其实就是在“买时间”。
再看看它的毛利,虽然不算太高,但还没到“赔本赚吆喝”的地步。也就是说,它每卖一台车,还是能挣点儿钱的。只是挣得不够多,还不足以覆盖研发和营销的高成本。所以,与其说它是在“亏”,不如说是在“前置投资”。换句话说就是,它现在把钱花在技术和市场上,希望以后能靠规模摊平成本。这么看,三十亿虽然肉疼,但也不是完全没谱。
那是不是所有亏损都这么“健康”呢?也未必。国内几个新势力,也有毛利率负的,一卖车就亏钱的。这种情况,就得看亏损来源了。有些车企是为了抢市场,硬生生把售价压到比成本还低的水平;还有一些,是因为供应链和产能管理不到位,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这种亏损,就稍微显得“不健康”了。因为它的逻辑是“用损失换份额”,但份额不一定能转化成长期竞争力。
顺便拉一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的情况。传统车企其实也不是没经历过这种阶段,只不过它们的亏损高峰,出现在最初扩张的时候,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市场。那时候,大家为了抢占份额,也是一顿猛花钱。但传统车企的优势是,它们后期靠燃油车积累了巨大的利润池,可以“反哺”新能源业务。而新势力没有历史包袱,但也没有利润缓冲,所以看着就更“惊险”一点。
外资品牌呢?它们有技术优势,但也需要适应本地市场的打法,尤其是新能源这块。比如某德国车企,前两年就因为转型新能源步子慢,被嘲笑“掉队”。但它的研发投入一点不比新势力少,甚至有时候更夸张,因为它们要同时维护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条线。所以,亏损这事,真是行业通病,区别只在于谁亏得“有希望”。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问了,那这些亏损背后,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战略性花钱”?其实看几个关键点就懂了。第一,看研发占比。如果研发投入过低,而营销费用过高,那可能就是“短视”了,眼里只有短期销量,没有长远竞争力。第二,看单车盈利能力。如果毛利率连供应链成本都覆盖不了,那就真是“赔本赚吆喝”。第三,看现金流。即便亏损,但账上要有足够钱烧完这场仗,否则可能跑一半就没油了。
回头再说那个三十亿亏损,是不是就不吓人了?其实,它和很多过去的行业案例一样,只是个阶段性现象。电动车行业本来就是个资本密集型领域,前期亏损几乎不可避免。要紧的是,这些钱是不是烧在了“刀刃”上,是不是能铺平未来的路。
所以,大家盯财报的时候,不要被单纯的数字吓着。看亏损,更要看逻辑。有的企业确实在乱花钱,这种要小心;但有些企业,只是在赌一个更大的未来。最后能不能赢,当然还得看执行力。但至少,它们现在的选择,未必是瞎折腾。
总结一下,车企亏损这种事,说看着吓人,其实拆开看,大多是行业规律使然。新能源造车本来就是个“先烧后赚”的游戏,只要逻辑合理、路径清晰,亏损反而是必经之路。真正要担心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数字背后,企业的方向和节奏。真正好的公司,不是看它现在多风光,而是看它有没有能力扛过风浪,走到那个光明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