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跟老张闲聊,他是某合资品牌4S店的销售经理,说最近活儿特别难做。库存压得喘不过气,新车卖不出去,现金流紧得跟绳子一样。你看,我这店里光是存货就得压个1亿多,融资利息咬得紧,卖出去也没啥赚头,价钱还得一降再降。他说得那语气,我感觉他比天气还阴沉。
其实这事儿,也不光是老张家小店的独角戏。崔东树秘书长刚抛出一组数据,很多经销商都在这样挣扎:新车销售毛利低得让人怀疑人生(保守估计只有2%~3%左右,样本不多但挺典型),库存周转慢得可怕,融资利息节节攀升,现金流几乎卡脖子。我自己回想,做研发那会儿没这么难,一组配件到了就组装,可现在这供应链和销售环节,活脱脱一场跨江取火的考验——要抓紧又得防溢出。
汽车经销商的库存这事,跟做饭挺像的。采购太多相当于买菜买多了,放冰箱保鲜期长了菜坏了;供货渠道和厂家又像厨师帮忙砍价,价格战一打,经销商往往变成了厨房帮工,买单买光全场饭菜,却是亏本买卖,赚不了多少钱。之前我有点想当然地认为厂家会给足支持,想想这算盘打得真实细,但现实是厂家的批发给得紧,现金回复肯定不够快,毕竟他们自己也有账要算,比如研发投入和出口压力啥的(这段先按下不表)。
换个角度说,老李搞二手车业务,比起新车销售,面子好一点,但利润依旧不高。他一脸无奈告诉我:二手车流程复杂,价差不大,保值率也没想象得好,我估摸着平均一辆车折价30%~40%,这还是常规车型,特殊情况更惨。这利润空间,压根说不上是赚钱。按道理二手车是个补充,能给经销商的现金流拉点活水,但具体操作起来也挺磨叽的,费时间费人力,有时候还要担心政策风险和合规检查。
说到政策,这次崔秘书长提出了几条纾困方案,很实在:比如进行专项调研,针对不同规模的经销商做分类支持;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展期、增加授信额度;政策性银行推授信专项政策,鼓励贷款贴息等等。听起来很务实,我心里倒觉得这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实是个问题。举个实例,我之前碰到的那家地方银行,愿意贷款但审查非常严格,还款时间又短,哪能撑住这种持续高库存和低毛利的业务?对比一下国外市场,哪里不是政府补贴和厂商联合监管形成稳定资金链?我们这边差距一看就醒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着去年同级别车型的平均成交价和今年相比,价格战余温依旧明显。我们聊的那个紧凑型SUV,去年平均成交价差了几千块钱,今年砍价幅度估计又多了将近5个点。跑朋友做渠道的那边,反馈是只能拉动短暂销量,最终亏损加剧——这就像是倒腾二手货:靠差价发家?不太现实。
但说实话,我这番讲法有点武断,没全盘考虑自营和多品牌模式区别,也没深入到某些区域市场的特殊情况。比方说天津那边的经销商,客户群可能更稳定,回款快一点,这投入产出比就有可能更乐观。而南方某些城市,由于经济环境复杂,现金流压力更大。换句话说,经销商之间还得差异化看待,不能一锅烩。
不过啊,这事儿不想就让我琢磨一个小问题:如今金融机构面对汽车销售这块高风险蛋糕,该不该加大扶持力度?风险加大没错,但不扶又更难。谁来掂量这中间的度,利益分配能不能更平衡?我估摸着,可能连银行家的脑袋都得烧一遍才能找到答案。
说到这儿,话锋一转,你有没有想过到底经销商这最后一公里的压力,能不能被更有效的创新模式缓解?比如社区营销、二手车以租代购,还有新能源补贴彻底到位以后能不能缓解库存压制?还是说,这些终究都是空中楼阁,走不出销售与资金的恶性循环?
抛个实时计算:假设经销商采购一辆车的成本是15万,平均卖出去得亏2万,库存压三个月,每月利息大约0.5万,三个月就是1.5万利息加亏损3.5万,你说,他能把耐心熬多久?这可真是一场现金流游戏,不玩命都难啊。
下面的日子又得瞧着银行那边发什么信号了。说白了,谁不希望手里这几个亿能稳点儿转起来,不然老张他们的日子还有多长,可真不好说。你那边有没有类似的感触,或者看过什么能帮这些经销商活得久点的招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