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安心服务”绑定官方车险,用户陷入数据困局
“NGP退出后5秒内仍可赔付!”小鹏汽车推出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以239元年费、最高100万元赔付的承诺引发市场震动。然而,条款明确要求车主必须通过小鹏官方渠道购买车险,理赔时需调用车辆智驾数据,且“最终解释权归车企所有”。这一设计将技术风险与用户成本直接挂钩,引发核心质疑:原厂标配的智驾功能,为何需要用户额外付费兜底?
智驾普及与责任真空的冲突
2025年,智能驾驶功能已成车企竞争焦点。小鹏、鸿蒙智行等品牌将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设为标配,但法律滞后导致责任界定模糊。我国现行法规尚未明确L2级辅助驾驶事故中“人机责任”划分标准,尤其在系统误判或突发退出时,纠纷频发。在此背景下,小鹏推出覆盖NGP、LCC、APA泊车等全场景的“安心服务”,标榜“行业唯一NGP退出后5秒缓冲期”。
小鹏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解释,5秒缓冲期基于驾驶员平均3秒反应时间设计,旨在提供接管冗余。但这一逻辑将技术缺陷转化为付费服务,暴露行业困境:车企既想抢占技术高地,又不愿承担全部风险。
数据控制权与责任博弈
智驾保险的核心矛盾集中于数据归属。根据条款,事故理赔需调用车辆智驾数据,而数据处理权完全由车企掌控。这意味着,责任判定从交警部门转向车企实验室,形成“车企自证清白”的闭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技术不透明性。若车企数据与车主陈述冲突(如系统未预警或误判),用户缺乏独立验证手段。例如,某车主声称APA泊车功能失控剐蹭,而车企数据显示“系统已提前退出”,此类争议尚无第三方仲裁机制。
商业逻辑:数据闭环与成本转嫁
智驾保险的背后,隐藏着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小鹏条款要求绑定官方车险渠道,而保费折扣常与智驾使用频率挂钩。车主为降低支出,被迫频繁使用智驾功能,进而为车企贡献海量训练数据。这种“数据-保险-算法优化”的闭环,让车企同时获得保费分成和技术迭代红利,用户则承担隐私泄露与安全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责任转移。L2级辅助驾驶法规明确驾驶员为责任主体,但车企通过保险营造“技术兜底”假象。例如小鹏承诺“NGP退出后5秒延续赔付”,实则将本应通过技术升级解决的安全隐患,转化为保费收入。
行业反思:技术成熟度与用户信任危机
智驾保险的悖论在于:它既承认技术不完善,又将改进成本转嫁用户。小鹏宣称该服务展现“技术自信”,但用户质疑其本质是为未成熟功能“上保险”。行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投诉中“智驾功能未达宣传效果”占比显著,暴露出过度营销与体验落差的矛盾。
对比传统安全配置(如ABS无需单独投保),成熟的智驾系统应通过冗余设计降低风险,而非依赖保险补丁。车企若真以用户为中心,应内化安全保障,而非将其商品化。
智驾保险的诞生,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的原始矛盾:车企以“创新”之名试错,用户却成风险的最终承接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