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曾因实用性强、门槛低而风靡市场的“小包车”迎来生死考验。这款游走在电动自行车与电摩之间的“灰色车型”,是否会就此绝版?厂家是否还会冒险偷偷生产?结合政策细节与市场动态,答案逐渐清晰。
关于“小包车”的存续争议,市场上存在几种不同观点。有人认为,部分厂家可能通过提前生产、囤积牌照指标的方式延续销售。由于“小包车”此前可通过带牌销售降低消费者购车门槛,即便9月后3C认证通道关闭,少数企业或许会利用库存车辆和预留的牌照资源继续销售。但实际上,新国标实施后,带牌销售网点需严格核验车辆与3C证书、合格证的一致性,且监管部门已建立“一车一码”溯源系统,旧标车辆即便提前上牌,也可能因参数不符被纳入黑名单,上路面临查处风险。
也有观点指出,部分“小包车”的3C证书有效期至12月,9-12月间仍可合规购买。这一说法有一定依据,旧国标过渡期内已获认证的车型,证书有效期按原规定执行。但需注意,新国标明确要求9月后生产的车辆必须符合新规,即便证书未过期,12月前销售的也仅限8月31日前生产的库存车。随着监管部门对生产一致性的严查,超期生产的“小包车”将无法通过抽检,经销商也不敢冒险进货。
还有人猜测,政策可能为“小包车”再设半年过渡期消化库存。从过往经验看,地方政府确有可能针对库存压力出台缓冲政策,例如2021年多地为旧标电动车延长上牌期限。但新版国标已提前一年公示,企业有充足时间调整生产计划,且“小包车”的塑料比例、安全性能等核心指标与新规冲突,属于“本质违规”,延续过渡期的可能性极低。
更深层的争议在于市场需求的刚性。有观点认为,若电轻摩未彻底解禁,“小包车”可能死灰复燃。当前大骨架造型的新国标电动车在载重、续航等方面难以满足部分消费者需求,而电摩需驾照、上牌流程更复杂,下沉市场对“低门槛、高性能”车型的需求仍存。不过,新国标已为电摩市场释放空间,头部企业正加速布局合规电摩产品,随着驾照培训简化、上牌流程优化,电摩有望逐步替代“小包车”的市场份额,从根本上挤压违规车型的生存土壤。
综合来看,9月后“小包车”大规模生产销售的时代已终结。政策从生产源头封堵了违规空间,全链条监管让偷偷生产的风险远大于收益。即便短期内存在少量库存流通或个别企业冒险尝试,也难以改变其“绝版”的整体趋势。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合规的新国标电动车或正规电摩,才是兼顾安全与实用的长远之选。各位,你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