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价格屠夫,国外轻奢新贵,比亚迪凭什么收割老外?

开局就是王炸,比亚迪半年在海外干了47万辆。

讲真,这个数字一出来,欧洲那帮老牌车企的表情,估计比看道诡异仙还精彩。去年还被群嘲,说你在德国一个月卖不到100台,出海就是个笑话。今年呢?人家不装了,摊牌了,连续三个月海外销量干破8万,全年可能冲着一百万辆去,在欧洲甚至把特斯拉的后脑勺都给按住了。

国内价格屠夫,国外轻奢新贵,比亚迪凭什么收割老外?-有驾

这不叫出海,这叫龙王归位,只不过这次龙王姓王,叫王传福。

你以为他只是在欧洲整活儿?格局小了。人家的车已经出现在巴巴多斯,一个我得打开地图放大三次才能找到的岛。在那儿,一台元PLUS,国内十几万,到了那儿直接翻倍卖35万。割老外的韭菜,这剧本我们熟,但主角怎么换人了?泰国人更是重量级,抢元PLUS跟抢超市打折鸡蛋一样,场面一度非常魔幻。

这就是一个掀桌子式竞争的经典案例。当国内已经卷到要把老板椅和冰箱彩电都塞进十万块的车里时,最好的增长方式是什么?不是优化,不是迭代。是直接跑到隔壁餐厅,把人家的桌子给掀了,然后用人家的食材做一盘麻辣小龙虾,再高价卖给原来的客人。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比亚迪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在巴西,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干到80%,是第二到第十名的总和的两倍还多。你敢信?当地总统的座驾都是比亚迪唐。圣保罗一家门店,一天卖100台。我作为一个经历过小米SU7开售那个疯狂夜晚的人,我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不讲理。考虑到巴西的汽车保有量,这相当于在一口小锅里硬生生炖下了一整头牛。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然后是欧洲,这才是重头戏。一开始比亚迪也头铁,学特斯拉只卖纯电,结果脸都快被欧洲那稀烂的充电桩和贵到离谱的电价给抽肿了。欧洲开电车,一度电0.5欧,百公里成本七毛钱,国内才一毛。欧洲人又不傻,买个电动爹回去供着,图啥?图环保还是图给自己上强度?

结果比亚迪突然就开窍了,悟了。纯电卖不动是吧?行,我一半卖混动。DMI这套“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压缩毛巾技术,直接扔到欧洲。家里有桩你就充电,满足日常通勤;周末想去阿尔卑斯山撒个野,你就烧油。既有电车的皮,又有油车的骨,一套组合拳下来,把欧洲那帮只会做纯电或者纯油的老师傅打得满地找牙。今年前四个月欧洲销量就超了去年全年,宋PLUS海外版那个叫Seal U的,销量同比暴增3727.54%。

国内价格屠夫,国外轻奢新贵,比亚迪凭什么收割老外?-有驾

你没看错,我也没多打小数点。三千七百二十七。这增长率,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你这发展速度不符合宇宙规律啊。

当然,最玄学的还是价格。在国内,比亚迪是价格屠夫,998的秦,798的元,恨不得把价格打到让你觉得不买就是亏。但在国外,人家摇身一变成了轻奢品牌。巴西的汉卖70万,泰国的海豚11万,欧洲的宋PLUS快40万。最离谱的是新加坡,因为那个叫“拥车证”的玩意儿,一台元PLUS落地要接近100万人民币。

国内价格屠夫,国外轻奢新贵,比亚迪凭什么收割老外?-有驾

写到这儿,我突然觉得,把比亚迪出海比作修仙,好像有点过于中二了。但是,你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渡劫吗?在国内被各路神仙卷得死去活来,算是“炼气期”;然后跑到海外,用高价和混动技术降维打击,这就是“筑基成功”;现在开始全球建厂,搞自家的“诺亚方舟”滚装船,这就是在铸造自己的“本命法宝”。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看得很明白。这背后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技术崇拜。什么自动驾驶,什么智能座舱,在海外这些刚需市场,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是这车靠不靠谱,用起来省不省心,价格在当地有没有竞争力。比亚迪那8艘自营的运输船,与其说是船,不如说是8条通往全球的任意门,哗啦一下吐出来几千台车,就问你怕不怕?

这事儿的本质,是对传统汽车价值体系的一次民粹式解构。过去,我们觉得奔驰值钱,是因为那个三叉星标,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一种信仰。会买奔驰的人,你跟他聊性价比,他觉得你侮辱了他。现在比亚迪在海外做的,是反向的品牌玄学,它在告诉那些没被BBA深度洗脑的用户:嘿,朋友,这里有个东西,配置拉满,价格只有他们的一半,而且还不用你操心充电,你要不要试试?

国内价格屠夫,国外轻奢新贵,比亚迪凭什么收割老外?-有驾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当你不爱的时候,性价比就是唯一的真理。

当然,持久战才刚刚开始。赞助欧洲杯、美洲杯,营销费用干到二百多亿,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十多,这都是烧钱。在海外建厂,一个厂几十亿港币扔进去,这更是豪赌。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尤其那个售后,简直是天坑。我有个朋友在澳洲,说比亚迪的服务简直典中典,经销商服务差到换人。但澳洲那个人力成本,建个服务中心比登天还难。特斯拉花了多少年才把直营体系玩明白?

所以你看,事情又回到了那个最朴素的逻辑。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而出海成功的关键,也不在于你技术多牛逼,营销多响亮,而在于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里,你的车抛锚了,配件要等多久?用户骂娘了,有没有人能递上一杯咖啡听他抱怨?

说到底,搞混动在欧洲卖得好,本质上还是妥协,还是骨子里怕充电桩不够用,一种对基建的技术性不自信。

但能过,就是能过。现在比亚迪海外销量占比已经干到20%,卖出去5台车里就有1台是老外买的。这个势头一旦起来,就不是谁能轻易按下去的。至于那些挑战,什么产能、售后、文化融合,那又怎样?只要车够便宜,配置够高,车主能自己动手换的绝不麻烦你4S店。你看特斯拉不就这么过来的?信仰,才是最好的售后。比亚迪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性价比,打造成一种新的信仰。去他妈的科学!这就是玄学!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