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新能源车还是朋友圈炙手可热的话题。大家都在说,换车一定要换电动,安静环保、提速快、不用担心限号,“明智人”的象征。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告牌上不是“绿色出行”,就是“智能驾控”。可等许多车主真把车开回家,才发现生活里“处处都是电,偏偏不见桩”。
要说新能源车让人头疼的地方,第一位绝对是续航。销售顾问口中小区充电桩跟家门口井盖一样普及,现实却是很多车主夜深了还在服务区聊天、排队等桩,一排人等成了“充电马拉松”,有时比高铁上大长队还壮观。地图导航隔三差五就往最近的桩领,逛天南海北的服务区,眼睁睁看着电量从绿色变红,心里跟过山车似的。这放以前,燃油车车主最多找不到厕所,去哪都敢踩一脚油门,不用担心被撂在半道。
再来就是冬天续航缩水现象。官方吹得多厉害的数字,北方冬天说打对折就打对折。有车主在雪夜上高速,明明地图说还能跑三十公里,车自知续航不保,直接让人下了“红牌警告”。这种被“电量焦虑”支配的恐惧,燃油车司机还真体会不到。人家油表到底还能用多少,总是有点数。
一提到保值率,新能源车主的内心估计就如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三年前买新车花了二十多万,想着省油环保,科技感满满。谁想到今年想换车,去二手车一问,价格低得让人怀疑人生。结果一合计,买车省下来的油钱还不够多交两年保险。还没跑出新鲜劲,先进配置就成了新旧交替的“实验品”。技术更迭太快,昨天的顶配明天就成“老古董”,哪怕车没怎么开,电池报废修起来比买辆小排量还贵。
买车的时候说环保,刚开始还真觉得责任重大。可后来一查,光造个电池用掉的资源,维修换件还是货真价实的“大工程”。有车主为了多跑点,选了大容量电池,心想够用才行。结果才发现新上市的车标着比以前多了一百公里,追也追不上。更麻烦的是,各品牌的快充标准、接口对不上号,你的车好不容易找着个桩,结果口子插不上,看着别人家车呼呼进电,自己只能乾瞪眼。
有人说,新能源车是“未来趋势”,可现在用起来的烦恼全让“先吃螃蟹”的车主扛了。不管哪个网络论坛、车友群,吐槽贴总比表扬声多,什么换电池等新技术、智能车机不灵光,每天都是新挑战。大家一起等充电的场面更像“水漫金山”,谁都别想先走。
路边加油站里老燃油车车主嘀嘀咕咕,瞧眼新能源车主边充电边刷手机,忍不住来一句:“你们还不如加油快。”一句话点中要害,油枪一插三五分钟完事,电车一充没俩小时别想走。只要充电技术一日没解决,新能源车的马拉松就一天歇不了。
说到底,新能源车宣传得再好,真正用起来水土不服的地方还是不少。想省钱省心的,最后算来算去倒成了冤大头。大家都图个噱头,结果还是现实说了算。至于到底是不是“绿色出行”,先别着急下结论,等哪天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了再说吧。
人生在世,买车如买鞋,合脚才最重要。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