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盯着屏幕看了半夜。坦克CEO常尧的事真像电视剧——突然失联,又被告,也没留下一句遗言似的,全场像悬着块大石。刚开始我还纳闷,车企高层就不像普通员工,突然自己消失,背后一定有故事。那天晚上,我一边喝咖啡一边翻了个朋友圈,突然注意到那条空白的时间线——自6月24日,他朋友圈的动态就戛然而止。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他到底是被调查了还是自己不小心成了被调查的对象?有人私底下猜测,是不是牵涉到他负责的KOC项目资金?年头主打的年轻化营销,实际上带来了不少利益输送的疑云?这事儿一多,想象中的企业光明前途就变得朦胧。从市场看,坦克今年上半年销量才10.4万辆,和去年比差了10%以上(这数据估算,样本少),对比比亚迪豹系6月破2万辆那叫一个碾压,坦克这边压力实打实。
我一直在琢磨,坦克品牌年轻化这事够热闹。去年还在全民越野里喊自己创新,但实际操作上,重内燃机、燃油车的基因没洗掉,和比亚迪纯电、混动就差了个全场景。坦克的智驾也非旗帜,只是加了几块屏幕和点脑功能,感官体验上,你说车里那智能到底让我有多少安全感?(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每次看到坦克的展车,那个越野外形让我一想到上山下乡的年代,难得用时尚两个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里面夹着一张老照片,是我去年测试坦克300的那天。那辆车内侧的座椅还带点新车味,但我记得座椅偏硬,坐起来不舒服,特别长途。这边车的悬架调校到底怎么回事?我问了同行的小伙伴,他说:感觉就像买了个硬板凳。 实操差别,就是同等价位下,那点用料和细节上的差异。比亚迪豹一辆车用上了优质泡棉座垫,挺舒服,坦克要是能多贴点价钱在座椅上,可能会改善不少。
说到这,长城在研发和供应链上其实也像个奶酪。一块芯片、一段线,到底何时能买到?大厂都知道,供应链就像做饭,原料是不是新鲜决定了菜品的品质。简单讲:芯片短缺就像厨房里少盐少油,整盘菜都不好吃。去年长城自己说,要自研芯片,我其实没太想过这个事的复杂。芯片研发大半靠积累,非一朝一夕能成。现在看,等芯片成熟,可能自己都老了。
我还在想,长城为什么这么急着改造出一台像样的新能源车?内心其实很清楚,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市场已经告诉我们:电动化的竞争门槛在抬高,技术壁垒正逐步堵死一些走捷径的玩家。坦克700的Hi4系统,我试驾一下,感觉还算顺滑,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三电系统早就走在前头了。坦克的燃油心肠还在坚持,跟行业的大趋势扯不上关系。
(这段我想插一句,或许油车的技术积累让我觉得燃油还不差,但其实只是没有尽快跟上变革步伐。这个想法可能太片面了,毕竟油车早就不能算最优解了?)回头,企业的转型其实像个慢动作 reel:你一边断奶一边补钙。但长城的反腐动作,把企业的血液也都挤出来了——亏得我对反腐这事一直没研究越深,否则估计会更头大。
到这里,不禁想问:这么多局面,常尧究竟是被政策揪出来,还是自己被事儿拖下水?有人说,反腐就像清理垃圾堆,但堆积太久,清理只会更麻烦。长城这次反腐,显然不像东风那样持续推进,反而像一场运动。公司内部人也说:反腐就像带着镰刀四处扫荡,谁掉队就谁倒霉。你说,这种运动式的清洗,是不是只会把立场变成胜者为王?结果?
市场的战火也没有因为CEO失联而平息。比亚迪的起诉公告一发,看似偶然,但又像是暗潮涌动,如果常尧跟不上节奏,恐怕未来的法院裁决,更像是对坦克未来的定调。能想到的种种,都是公司底层问题的缩影:管理层缺位,研发缓慢,市场反应迟钝,与行业快节奏的螺旋式上升形成鲜明对比。
我和几个朋友在茶楼里聊过这个:长城要不要把反腐当作一面镜子,把战略重新梳理一遍?比如说,说白了,转型不是靠反避雷针解决的——更关键的是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否则,光靠清理队伍只是封堵时间漏洞。
说到这我突然想,或许常尧去哪了这个问题,就像问地下的水管到底流向哪里。我们更应该关心那些藏匿在管道里的水,是不是还能被引导到正轨?这就像我小时候家里修水管,管子里全是泥,装上后传输水,但如果不清理,水就会变得浑浊。
等待答案的过程中,我也在想:未来长城汽车要不要专门培训点反腐知识,建立个全产业链的风险预警机制——这是不是超过了企业管理的范畴?但话又说回来,制度建设越落后,越容易被漏洞吞掉。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辆车的安全其实也在于路线图。就像公司战略一样,是不是也需要一份路线图来引导?这份路线图是不是还藏着未说出的未知风险?你会不会觉得,反腐风暴像个隐形杀手,在逐步拆解那些自以为稳固的假象?
可触摸的小细节,是我路过街角时看到那辆坦克500广告牌:一辆车安静地在雨中等候,灯光打在那粗犷的车架上,却不像个豪华产品,更像一件需要修缮的工艺品。
可能我还没把话说完,但我知道,行业的剧变有时候就像这个: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而常尧去哪儿了?这个问题,或许只是个开始。你猜,他是不是正偷偷在某个隐秘的地方,低头琢磨下一步的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