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大爆料!
车圈里最近是不是有点“不太平”?
老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这不,刚从几个“内部消息”那里摸到点东西,那叫一个劲爆,够咱聊上半天的!
咱们今天要关注的,就是这条新闻——关于“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焦虑”这件事,好像又按下了“加速键”,而且这次,感觉有点不一样。
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
“续航焦虑”这词儿,感觉比“我太难了”还普及。
每年新能源车一发布,销量一公布,总有人要跳出来说:“冬天续航打几折?”
“高速上一跑,电量哗哗掉!”
“充电桩是不是又被谁占了?”
唉,想想这事儿,确实是不少车主的心头肉,也是不少想买新能源车的朋友的“心头刺”。
但这次不一样!
这次不是某个品牌出了个“续航缩水门”,也不是某个城市又出了个“充电难”的奇葩事。
这次,是咱们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好像在悄悄地,又或者说,是在“被逼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盘点期”。
大家都在问,那些曾经被吹上天的“理想续航”,到底还能信几分?
那些动辄“一脚油门,续航翻倍”的宣传语,是不是该打个问号了?
我跟几个开了好几年新能源车的朋友聊了聊,他们的感受最直接。
小张,一个典型的“科技宅”,当初为了那句“续航1000公里”的广告词,咬牙买了辆新势力的高端车型。
他说:“刚提车那会儿,那叫一个神气!
感觉自己走在科技前沿,什么特斯拉、蔚来,都得靠边站。
冬天,我那车也能跑个八百多,夏天更是妥妥的。
但最近这两年,感觉有点不对劲。
首先是电池衰减,虽然厂家说正常,但我总觉得不如刚提车那会儿‘底气足’了。
然后是充电,以前小区门口的充电桩,随到随充,现在?
嘿,高峰期排队半小时是常事,而且好多桩还‘罢工’,充不上电。
最关键的是,我每次跑长途,导航上的预估续航,总是比实际跑出来的要乐观好几倍。
你说,这‘理想续航’,到底是个啥概念?”
小张的这番话,可以说是道出了不少新能源车主的“心声”。
咱们作为用车社,一直给大家讲的就是“真”。
真车、真体验、真数据。
所以,今天咱们就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车”,咱们就来聊聊,这“续航里程”这事儿,到底怎么回事儿,以及这次的“盘点期”,对咱们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续航神话”,如镜花水月
还记得几年前吗?
新能源汽车刚开始“火起来”的时候,那叫一个“百花齐放”,各种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
其中,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超长续航”。
“500公里是入门,600公里是标配,800公里是高端,1000公里是王者!”
这种宣传语,简直是把消费者按在地上摩擦,让你觉得,不开个续航1000公里的车,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我记得有一次,介绍一款号称“NEDC续航1000公里”的车型,那场面,简直了!
车还没上市,预订单就排到了几个月后。
我当时也挺激动,心想,这下好了,充电桩这玩意儿,估计要成为历史了。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那些“NEDC续航”,很多都是在实验室里,在最理想的条件下测出来的。
比如,温度适宜、路况平坦、车速稳定、空调不开、音响不响…
…
试问,咱们日常开车,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
特别是冬天,气温一低,电池活性下降,续航就跟“大厦倾颓”一般,蹭蹭往下掉。
高速上,车速快,风阻大,电机高负荷运转,那电量消耗,简直是“快马加鞭”!
我记得有个朋友,冬天开着他那辆“长续航”电动车跑了一趟长途,原本导航显示能到,结果半路就“抛锚”了,活生生在服务区等了两个小时的充电桩。
你说,这“理想续航”,是不是有点“画饼充饥”的意思?
不过,话又说回来,也不能全怪车企。
技术总是在进步的,电池能量密度在提高,电机效率在提升。
而且,很多车企也在努力,比如改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优化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甚至推出“换电模式”,来解决续航问题。
从“能开多远”到“怎么开才省”,回归实用主义的曙光
所以,这次的“盘点期”,我觉得,更像是一个“回归理性”的过程。
消费者不再一味地追求那个虚无缥缈的“续航数字”,而是开始关注更实际的问题。
比如,“我的车到底能跑多远?”
这就涉及到不同工况下的实际续航。
很多车企现在也开始提供“WLTC续航”,这个标准相对更贴近实际使用情况,虽然数字可能没那么“惊艳”,但更真实,更可靠。
再比如,“怎么开才能更省电?”
这就触及到驾驶习惯和车辆调校了。
就像开燃油车,你能开出“佛系省油”和“暴力驾驶”的区别一样,电动车也一样。
咱们用车社也经常给大家分享一些省电小技巧,比如,提前规划路线,避免高峰期充电,合理使用空调,利用动能回收等等。
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累积起来,就能让你少充好几次电,省下不少钱。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充电体验到底怎么样?”
续航再长,没地方充电,或者充电贼慢,那也得“歇菜”。
这涉及到充电桩的普及率、充电速度、以及充电服务的便利性。
我有个做外卖的朋友,他换了辆电动车,他说现在最大的烦恼不是续航,而是“找充电桩”。
有时候为了省点钱,他会选择在家附近的一个老旧充电站,但那个桩经常坏,充不满,或者速度慢得像蜗牛。
你说,这“新能源”的便利性,体现在哪儿了?
所以,这次的“盘点”,我觉得,更像是行业在“挤水分”,在“去泡沫”。
消费者也更清楚地认识到,“续航里程”只是一个参考值,而不是一个绝对值。
咱们买车,不能只盯着那个数字看,还得看实际需求,看品牌口碑,看售后服务,看充电便利性。
当“情怀”遇上“现实”,新能源汽车的未来猜想:如破晓之光
那么,这次的“盘点”,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又有什么影响呢?
我觉得,这绝对不是新能源汽车的“末日”,恰恰相反,这可能是它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你想啊,哪个行业刚起步的时候,不是经历一番“野蛮生长”,然后逐渐走向规范?
燃油车发展了上百年,不也照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次的“盘点”,我认为,会让那些真正“有技术实力”、“有用户思维”、“有社会责任感”的车企脱颖而出。
那些只会“玩概念”、“吹牛皮”的品牌,估计要“凉凉”。
未来,我猜想,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会更加回归到“用户体验”本身。
电池技术会继续突破,但更强调“可靠性”和“安全性”。
也许未来会有“固态电池”的突破,续航里程会再次大幅提升,但更重要的是,电池的寿命、充电速度、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都会成为重点。
充电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而且更加智能化。
也许会有更多“随处可见”的充电桩,而且充电速度会越来越快,甚至出现“无线充电”这样的黑科技。
同时,充电服务也会更加便捷,比如,可以通过APP预约充电,甚至有“充电机器人”帮你充电。
智能化和自动驾驶会成为新的“续航点”。
就像当初大家追求长续航一样,未来,大家可能会更关注“智能驾驶”能带来的便利和安全。
如果你的车能在路上帮你把电省下来,或者在你疲劳的时候帮你开车,那是不是比续航多100公里更有吸引力?
“服务”会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充电服务、售后服务、甚至是车辆的“生命周期管理”,都会成为车企争夺用户的重要手段。
所以说白了,这次的“续航焦虑”升级,与其说是“焦虑”,不如说是“觉醒”。
消费者不再是那个“小白”,容易被忽悠。
大家开始理性思考,开始关注“实际价值”。
这让我想到,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朋友发的,他刚提了一辆国产新能源SUV,开了半个多月,他说最让他上瘾的,不是那澎湃的动力,也不是那炫酷的大屏,而是每次开车前,都能通过手机APP,远程检查车辆状态,预设好空调温度,然后安心地出门。
他说,这种“掌控感”和“便利性”,让他觉得,这才是科技应该带来的东西。
想想看,这不就是咱们用车社一直倡导的吗?
科技,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
这次的“盘点”,就像是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做了一次“大体检”。
那些“小毛病”,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那些“虚胖”,也该减减了。
只有这样,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地,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你觉得,这次的“续航里程”大讨论,对你来说,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你更看重“续航数字”,还是实际的“用车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