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发布动力电池安全新国标:2026 年起全面实施 新要求拆解

#电池新国标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正式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这一被称为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的新规将于 2026 年 7 月 1 日起全面实施,要求动力电池在热失控后 “不起火、不爆炸”,彻底改写行业安全标准。

工信部发布动力电池安全新国标:2026 年起全面实施 新要求拆解-有驾

一、核心升级:从 “逃生预警” 到 “主动防御”

新版《安全要求》在 2020 版基础上大幅强化技术指标,核心变化包括:

热扩散测试全面升级:

新增 “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 测试,模拟电池内部短路等真实失效场景。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 5 分钟内发出报警信号,且 2 小时内所有监测点温度不超过 60℃,彻底杜绝 “延迟爆燃” 风险。这一标准将原有 “起火前 5 分钟预警” 提升至 “零火情”,从被动逃生转向主动抑制。

底部撞击与快充安全测试:

底部撞击测试:以直径 30mm 钢球、150J 能量冲击电池底部,模拟车辆托底或飞石冲击场景,要求电池无泄漏、不起火、不爆炸,绝缘电阻达标。

快充循环测试:300 次快充循环(15 分钟内从 20% 充至 80%)后,电池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直指高频快充导致的锂枝晶生长和热失控隐患。

国际标准协同:

新标准吸纳 UN R100、ISO 6469-1 等国际法规成果,与全球技术路径接轨,便利新能源汽车出口与国际市场准入。

二、行业影响:技术洗牌与成本重构

新规将加速动力电池行业技术迭代,头部企业与中小厂商分化加剧:

头部企业优势凸显: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已提前布局相关技术。例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采用横纵加强梁设计,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蜂窝铝框架提升底部防护,均能满足新国标要求。

中小厂商面临转型压力:部分企业仍依赖普通钢护板等低成本方案,需投入数亿元改造产线。行业预测,新规可能推高电池成本 10%-20%,技术薄弱的企业或面临退市风险。

消费者权益保障:新规实施后,动力电池自燃事故率预计下降 40% 以上。保险公司可能调整保费结构,取消 “热失控” 免责条款,进一步降低用户风险。

三、现实背景:安全事故倒逼标准升级

近年来,电动车自燃事故频发,引发公众对电池安全的深度担忧。2024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中,70% 与电池热失控相关。典型案例包括:

2025 年 2 月贵阳 “小电驴” 自燃:路边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因蓄电池故障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2024 年 7 月武汉大学生宿舍火灾:电动自行车电池在室内充电时爆燃,导致 90% 烧伤的惨剧。

2024 年南京居民楼火灾:非法改装的超标锂电池热失控,造成 15 人遇难、44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3300 万元。

这些事故暴露了电池设计缺陷、非法改装等问题,推动监管层加速完善标准体系。

四、车企应对:技术创新与生态开放

面对新规,车企与电池厂商已展开技术攻关:

吉利集团:成立吉曜通行电池产业集团,推出神盾金砖电池,采用防弹涂层和模块化设计,通过 5.88mm 口径步枪枪击测试,热扩散控制能力远超国标。

上汽通用五菱:发布神炼电池,通过多面五针刺、200℃高温炉烤等极端测试,实现 “五零安全基因”(0 自燃、0 扩散、0 侵入、0 进水、0 泄露)。

行业协作:吉利计划开放底部防护专利集,建设全域安全试验中心,推动全行业技术共享。

五、专家解读:安全与创新的平衡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专家范艳辉指出:

技术挑战:新规要求电池从材料化学稳定性到热管理算法全面重构,固态电池、智能热管理等技术将加速商业化。

消费者认知:“合规不等于绝对安全”,用户需关注使用场景(如频繁超充、非标改装),车企应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

行业格局:新规可能导致 2026 年下半年旧款车型降价清仓,市场加速向头部集中,推动行业从 “野蛮生长” 迈向 “高质量竞争”。

工信部发布动力电池安全新国标:2026 年起全面实施 新要求拆解-有驾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 “安全优先” 的新阶段。通过 “不起火、不爆炸” 的强制要求,新规不仅为消费者筑牢安全底线,更倒逼行业突破技术瓶颈,推动全球电池安全标准升级。未来,随着固态电池、智能热管理等技术的普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将再上新台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