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了,摊牌了,日产天籁这波操作,属于是病急乱投医里的典中典。
当我看到新闻说,天籁要跟华为合作,甚至还搞了一个专属的、长得跟“界”字辈差不多的菱形车标时,我脑子里第一反应不是“强强联合”,而是四个大字——“打不过就加入”。这已经不是什么商业策略了,这是修仙小说里,一个被主角打得神魂俱灭、道心破碎的二流门派,突然跑去主角山门前长跪不起,高呼“仙长,收我为徒吧”的场景。
讲真,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这里。
天籁是谁?曾经那也是B级车市场里能呼风唤雨的角色,是“移动大沙发”这个玄学概念的开创者。在那个车还只是车的年代,天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让你坐进去,然后睡着。它的用户画像非常清晰,就是一群开车不图激情,只求安稳的中年人。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太懂了。我们对车的需求,不是零百加速,不是智能座舱,而是开了一天会之后,能在车里安安静静地瘫一会儿,不被老婆孩子发现。
所以,天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结界”。一种与世隔绝的、油腻但安详的结界。
但现在这个世界变了。汽车市场已经不是那个讲究体面的存量竞争了,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所有人都在掀桌子,你还在慢悠悠地擦盘子,那就是你的不对。当比亚迪把价格打到地轴,当小米这种门外的野蛮人直接冲进来把餐厅爆了,你日产还在研究沙发填充物用了什么新材料,这就显得非常不务正业。
同行看了都得傻,问一句:哥们儿,你这心态是真好啊。
所以日产终于开窍了,或者说,是被打醒了。他们发现,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沙发”,在华为的“鸿蒙座舱”这个“任意门”面前,屁用没有。现在的人买车,看的是屏幕大不大,语音傻不傻,自动驾驶能不能让你在堵车的时候刷抖音。至于座椅是不是真皮,悬挂软不硬,那都是次要的。
这就好比你苦练了三十年金钟罩铁布衫,结果人家直接掏出了激光枪。你那身横练筋骨,唯一的下场就是被烤熟。
于是日产做出了一个艰难但正确的决定:不练了,这玩意儿没前途。他们找到了华为,这个车圈的“雷电法王”,说:杨叔,哦不,余总,带带我。我别的没有,就是沙发软,壳子大,用户基数还行。你把你的那套“电疗”,哦不,鸿蒙座舱给我装上,咱们一起干。
华为的鸿蒙座舱是什么?说白了,它就是一块“压缩毛巾”。在别的车企那,车机就是个车机,但在华为这,这块屏幕扔进车里,通上电,哗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无缝连接的智能生态。手机、手表、平板、车,全都是你的手和脚。这种体验,是传统车企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因为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世界观问题。传统车企觉得车是核心,其他都是配件。华为觉得手机才是核心,车不过是一个比较大的配件。
你看,格局的差距,比人和狗的差距都大。
所以天籁这次合作,本质上是一种“飞升”的捷径。自己修仙太慢,还容易走火入魔,不如直接找个大罗金仙当靠山,直接“夺舍”。把自己的灵魂(车机)抽走,换上华为的灵魂。成了,就是遥遥领先;败了,反正也卖不动了,不亏。
现在最有意思的问题来了,它既然用了华为的标,那得叫个什么“界”?
问界、智界,都是华为亲自下场深度参与的。天籁这个,顶多算是个“技术外包”。所以叫“天籁界”肯定不合适,名不正言顺。
按照这波操作的内核精神,我觉得可以叫“躺平界”。突出一个放弃抵抗,拥抱强者。或者叫“认怂界”,简单直接,童叟无欺。再或者,结合它“移动大沙发”的传统艺能,叫“沙发界”?听起来就很舒服,一听就想睡觉。
但我觉得这些都还不够传神。
我突然想起一个场景。很多年前,我开着我那辆老天籁,堵在晚高峰的四环上。车外是鸣笛和喧嚣,车里是降噪和音乐。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不是在开车,我是在一个移动的茧里。这个茧保护着我,让我暂时逃离现实。
所以,日产这波操作,不是什么技术升级,也不是什么品牌焕新。它就是想给所有在现实中被打趴下的中年人,再造一个更坚固、更智能的“茧”。一个能让你在里面刷抖音、看电影、甚至开视频会议的,终极逃避现实主义座驾。
这是一种绝望的温柔。这是一种无奈的慈悲。
所以它应该叫什么界?不重要了。真的不重要了。当一个品牌开始放弃自己最核心的东西,去拥抱一个它完全不理解的未来时,它的名字就已经死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贴着新标的、我们熟悉的躯壳而已。写到这里我自己都笑了,这个比喻可能有点缺德,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特别形象?
真正的问题是,那些曾经爱过天籁,爱过那种纯粹的、与世隔绝的舒适感的老用户,会为这个缝合了新灵魂的“怪物”买单吗?讲真,最近我腰不好,开车久了就难受。所以你说那些硬邦邦的座椅,到底是谁设计的?是不是有什么奇怪的癖好?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但最聪明的进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投降。
日产这波,不是悟了,是认命了。这简直就是把祖宗的脸都丢尽了!但你又不得不承认,这可能是最聪明的认命。
所以别问叫什么界了,直接问丰田什么时候也“开窍”吧。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