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60天账期新规落地,真能终结价格战吗?

近期,车企“60天账期”承诺引发热议,被视为行业反内卷的信号。然而,政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车圈内卷的根源并未消除。

车企承诺,供应商仍担忧

6月10日,多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缩短至60天内,响应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倡议。此举旨在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

然而,供应商对此仍持谨慎态度。一位供应商表示,如果从开发票之日起才开始计算账期,那么这一规定作用不大。事实上,车企结算流程复杂,验收环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供应商回款时间可能远超60天。

车圈60天账期新规落地,真能终结价格战吗?-有驾

此外,部分车企可能通过商业承兑汇票等方式变相延长账期,或要求供应商提供额外保证金,增加其资金压力。

账期背后的“内卷”根源

车企账期过长,根源在于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的“内卷”。价格战持续压缩车企利润空间,迫使它们向上游寻求降本空间,将成本压力转移给供应商。

供应商之间竞争激烈,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长账期。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供应链金融运用不当,加剧了上下游生态失衡。

车圈60天账期新规落地,真能终结价格战吗?-有驾

“账期革命”的挑战与机遇

“60天账期”政策落地面临挑战,车企需要优化内部管理,调整供应链策略,以适应新规则。部分车企可能面临资金压力,需要寻找新的融资方式。

对供应商而言,缩短账期能缓解资金压力,但也可能面临车企重新商定价格,导致利润受损。拥有技术壁垒的供应商将获得更大议价空间,而中小企业则可能面临残酷洗牌。

车圈内卷,路在何方?

车圈60天账期新规落地,真能终结价格战吗?-有驾

“60天账期”政策是行业反内卷的积极尝试,但能否真正终结车圈内卷,还有待观察。

要实现行业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车企:优化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对供应商的资金占用。

供应商:提升自身竞争力,增强议价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客户。

: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结语

“60天账期”政策是行业变革的起点,但终结车圈内卷仍需各方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才能实现汽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汽车资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