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我站在展厅门口,看着那台新到的MG4被一帮客户围着问东问西,心里就有点感叹:这是近几年少见的热潮,可能也因为价格、配置还有信仰混杂在一起。你看,那天跟销售聊的,客户说:我不指望这车二十万块能跑长途,能每天上下班用用,够了。问我:你觉得这车保值吗?其实我心里也在偷笑,保值?我估算——要说怎么个保值法?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和供应链稳定性都在考虑范围,但我自己觉得,这保值更像个心理价位。
这车真是火得让人头大。大定破三万,好歹也知道那个数字背后的含义。几乎每个客户都提到:我这几天都在等货,预订马上到交付日了。估算一下产能,官方说月产一万五,但实际上?大概也就十万来的样子(这段先按下不表,但直觉告诉我,工厂能跑出这个数字,已经是拼了老命)。这也是为什么我总说,造车的供应链就像一锅粥,要它稳定得像火锅里的那口水,还挺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片:工人在土里搬电池槽。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很多人看不到背后究竟有多硬核。你说,电池制造不是搞个实验室,搬点原材料、拼拼焊焊就能量产。它其实更像那种长时间熬夜做菜的厨师,调试每一份材料,确保每道工序完美。供应商给的电池单体,可能也就是我们在超市买的牛奶瓶子,用久了都会知道,哪一批用来装饮料,哪一批用来存食材。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因为我之前瞎猜,半固态电池用在入门车的比例其实不大,主要还是那种传统锂离子。但看看工艺,却发现有点不靠谱:半固态,要比常规电池复杂太多,怎么还能保证那价格还能控制在限时补贴价内?这是不是厂里在压成本?或者,半固态电池其实是个噱头,打个折让价格看起来更香?我还很犹豫。
对比之下,这车在同价位里,动力其实也不差。120千瓦的动力,配个短途开起来还挺顺手。比起某些合资品牌,也就多了点年轻气息。再说国产车,其实细节上不少人没有注意,比如车身结构——我查过,归根结底,MG4的车架结构挺扎实。比起提前给,自己先用钢管拼拼的厂房,有个借用钢筋的感觉,所谓的高刚度就像用铁块做的手机卡槽,稳!
但你知道吗,我发现一件事。很多人买车时都很在意长远,但实际上,能坚持十年用的话,很多细节上很可能都还行。重要的是心态——你想让它值多少钱?我一朋友,销售的,天天告诉我:客户都是看当下,说实话,谁会考虑十年后?我也是赚点差价。这让我想到,可能车企也就靠着不断推新,来维持谈价的主动权。那个保值说破了,也就那样。你买车,最真的是要贴着心跳去享受。
说起享受,我很喜欢那一块中控大屏。打开的时候,闻到那种淡淡的塑料味,还挺真实——有点像新车,带点未来感。实际用起来,OPPO合作的车机系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英文界面还不够成熟,偶尔会卡顿。这样的小瑕疵,很容易被挑出来。我觉得这就像手机用了几年,性能变慢了点,但还是能用。
我还想问,你觉得车企研发最担心的,是别人的技术超前,还是自己内部的协调?我觉得都有道理。就像一家餐厅,菜谱好是好,但真正困难的,是厨房里的合作。一台车,从设计到上线,牵扯的料子、芯片、零件,像拼乐高,但拼多了,容易出错。尤其在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那个拼拼凑凑的过程,变得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讲到这,我忍不住笑了。以前觉得,造车就像盖房子,材料选好就行。现在才发现,实际上更像在调配鸡尾酒,每个配比都关系到最终的味道。有时候一瓶不合口味,就得推倒重来。所以,为什么我觉得很多细节,车企没有讲出来?明明问题都藏在那一堆数据后面。
闲聊间,我自己也在琢磨,除了限制续航和电池成本外,车企还在奔着快这个目标。你知道,现在很多人买车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炫。这车场景太丰富:上下班、周末通勤、偶尔远游,甚至偶尔会想试试那个快感。但问题是,你真的相信新车上市第二年还能保值,还是和我一样,只图新鲜?我猜,不一定,因为体验才是最真切的。
(这段话先按下不表,留个问号:要让一台车在市场上持续火热,不光是技术,更多还是用户的心理账户在作祟。对吗?)
我在心里再算了算,这汽车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什么水平?用我粗略的估算 ——电费以每度1元人民币算,42.8千瓦时电池一充,大约43度电,跑个百公里电费在40块左右(我自己试过,估算)。加上机油、其他维护成本,算下来基本还能折算成个人的小生意。反正,就是比想象中便宜不少。
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我一个朋友——修理工,有次聊天提到:新车虽然不需要怎么保养,但车限行、限号多不便,还是用几年,惯了,我还是觉得,实用比配置更重要。这句话我反复琢磨。很多人盯着配置和技术,感觉只是一时的潮流,其实用车的体感,才是真刀真枪的。
此刻我突然想到——车子,就像一个伴玩伴。它需要你用心调教,也需要你接受它的小毛病。而且,它的价值,不真的是买回来时的价格,而是用着用着,能带给你的体验感。你说,这车未来会不会再升级点软硬件?又或者,厂家会不会换掉那套OPPO的系统,换个体验更好的?这个问题,也挺有趣。
我想,就像我刚开始写这篇的时侯,百思不得其解,当别人说超期补贴,我虽然觉得挺走心的,但其实更像是一种市场的无奈。品牌、交付、销量,都是个博弈。什么时候市场能真正理性点?我猜,要等到所有人都不要再盯着补贴,开始关注用车的感受时,也许才会迎来个清醒期。
——可我还是不知道,自己心里那个保值到底意味着什么。实际上,也许只是一种幻想,一个让自己心安的梦罢了。
你说,车子到最后留的是什么?除了那块抑制不住的心跳,还能剩下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