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了要看“国家队”造车的神仙操作,央视这次带着镜头杀去柳州东风柳汽,弄了足足两个小时的云逛工厂直播,不看不知道,看完确实有点小震撼,你说一般人能从广西制造一路卷到全球智造,得多拼才行。
但咱说句实话,现在各路国产车厂都在比谁的“智能感”、“科技范”拉满,网友们常会问,这真的是自己家的黑科技,还是拉条幅做做样子?东风柳汽,这家从南方小城起来的老牌车厂,今天就让央视给扒了个底儿朝天,看看到底是真刀真枪,还是漂亮皮囊。
老铁们都知道,柳汽下面有两个牌子:一个是“乘龙”,卡车圈混得风生水起,听说搞轻中重型货运一样不落;另一个是乘用车里的“风行”,这几年拿着MPV和SUV玩创新、冲智能,都快成家庭用车的标配担当。看着品牌矩阵,的确像那么回事,但车圈黑话不都是“得看细节”?别急,咱跟着央视这波镜头深入探厂,套一套黑幕,看是不是都道听途说,还是真有料。
首先你要看到那研发院造型开发中心,说白了就是造型师窝着的地方,专门捣鼓外观和造型。直播里秀了一款叫星海V9的MPV,是用1:3油泥模型反复捏出来的,光为了让线条、肌理达到预期,前后折腾了三个多月,五轮造型优化。不信?自己上手摸摸那泥巴模型,别说,质感杠杠的。纯电重卡乘龙翼威5的1:1油泥,也不是一遍成型,反倒在东方美学和实用性之间来来回回拉扯,细微到门把手、轮廓曲线都要调到极致。这个环节,不只是追求表皮好看,更多是“看得见的艺术,摸得着的工业美”。
说到工厂研发和试验,有个“商乘共用研发试验中心”很神秘,央视拍进去后才发现,这地儿藏着不少“看不见的严苛”。比如NVH实验室,光是搞噪声的——乘龙卡车得怠速安静不扰民,风行的轿车更要行驶隔音,连业界标准都不一定能赶上它家的底线。好玩的是,星海V9还经常进道路模拟实验室,24小时连轴转,20天熬着疲劳测试,差点把新车虐到认不出娘来。至于乘龙重卡的百万公里路试,据说达到了军工级标准,感觉厂子对自家铁皮砸钱砸得没边,什么都敢测,什么都敢拼。
再聊聊“智慧工厂”,这标签说出来其实有点互联网味儿了。不过眼见为实,央视镜头拉到冲压车间,一整个自动化生产线,激光+拼焊板技术配合到一起,冲出来的整车合格率说是100%,想挑毛病都没啥机会。你说无人工厂都是营销?你可看那焊装车间,上百台机械臂跟开演唱会似的,互相配合,自动化率高到94.5%,一条线上居然能兼容多型号生产,这技术放现在也是顶流。
说到涂装环节,工艺还挺讲究,采用水性3C1B技术,车漆能撑住3000小时耐候性,爱车人肯定懂,见光死的车漆都不算好货色。总装车间也没放过精益生产—这词儿在管理圈挺火,就是玩快节奏和标准化,而且每一步都能用中水回用技术,省水环保,妥妥在绿色制造的路上狂奔。
至于交付前的“终极考场”——商乘共用试验场,460亩的面积,想象中就是个巨型游乐场,不过玩的是铁块。乘龙翼威5重卡满载49吨能一键爬坡,还能实现恒速控制,星海V9的自动紧急刹车也上了,识别行人能自动踩住刹车,自动泊车技术仿佛在和老司机较劲。你以为这就完了?全国还有“三高测试基地”,把自家车往高温、高寒、高原丢,怎么虐都得保安全,才敢推出来给用户。
其实,说起柳汽的底色,“为国为民”这事儿可不是嘴上说说。早在四年前,“望子乘龙”公益计划就晃过来,专门为卡车司机子女搞资助,入学补贴奖学金,今年范围又拓展到MPV用户和风行创业家庭,本质就是以企业身份回馈社会,你也能感受到那种工业企业的“温度”。
话说回来,风行的MPV也不简单,菱智这系列零零年代就开始对着合资大鳄掰手腕了,成了创业小老板们的信得过“得力助手”。星海系列也不是只会跟风,反而主攻家庭和空间焦虑,像星海V9给三娃五口之家找到了真解决,星海S7则专门研究年轻人喜欢的那点小资与实用,刷了一波存在感。10年前你还在担心国产车“掉链子”,20年后大家都在聊智能化、全球化,柳汽这产品矩阵也跟着一起升级,商务、家用、SUV、轿车,啥都能硬碰硬,后面3年还准备放大招,目标2030海外年销30万辆,这步子迈得比谁都大。
一讲柳汽的历史,就得提到1954年那辆广西第一车,打那会起工厂只做了一件事——要规模,更要技术。几十年过去了,各路车型都齐全了,但那个“为国为民”的信仰没变化。这次央视直播,老牌国企的底蕴和中国造车升级路线,几乎一览无余,你说国家队到底什么样?大概就是从泥巴到机器人,从手工到智能,全链条都敢拔高标准。
现在,柳汽在商乘杂交的路上线上线下全盘出击,把技术创新搬到用户体验前面,既发力硬核智造,也懂得和用户交朋友。能在央视直播镜头下这般自信露家底,东风柳汽告诉我们,国产从来不是“将就”,而是“不讲究就没资格卷全球”。
其实细品这个转型史,从广西小厂到全球年销目标,背后少不了对“工匠精神”的死磕。就像电视剧里那些老技术员,一次又一次盯着细节不松劲,哪怕是一颗螺丝、一个线束,都要折腾一轮。这里没有魔法,只有一天天的积累,把创新和传统拧到一起,才有今天能拼全球的底气。
有人问,为啥国企会有这份稳健?秘籍其实不神秘,除了技术、规模,更多是“一直有人在乎用户到底想要什么”,不停琢磨怎么跑到最前头。你把镜头搬进工厂,能看到的不是外表上的漂亮,反而是藏在每个一线工人的默默努力和诚意,哪怕用户挑剔、竞争激烈,企业该有的底气一分不缺。
当然有人会调侃:央视一报,就是国家撑腰的企业,“有资源就能无敌”?但你要细想,现在中国车市竞争要多惨烈有多惨烈,一堆民企、新势力天天冲刺,能留到今天的老牌国企,靠的不是官宣,而是每一次更新后还敢晒到用户眼前。
环保、绿色、智能、公益,这些词听着一股子正能量,但在柳汽身上不是装饰,看直播你才知道,有些企业能把“数字中国”这事玩出新花样,靠的不是讲故事,而是长年坚持,让每个环节都验真、验实。这种扎实的底子,其实比所谓“科技感”更让人安心。
再往远一点儿看,等柳汽真的能全球跃进,跟国外品牌掰手腕,才算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又一个标志。说白了,这不是一个企业的胜利,也是国民消费观和制造业硬实力的自信起飞,谁家都能分享的红利。
下次你再提中国车企,记得别只看外壳和噱头,把镜头调进车间、试验场、公益项目,再打量一下团队的努力,才真的能明白,所谓“国家队”不是万能,但拼起来谁也不怕输。
中国智造下一个进化,还要靠这些扎根本土、心怀用户、扛得住风浪的企业,继续玩转创新和责任。
你怎么看东风柳汽这波秀肌肉?你理想中的中国车企又该什么样?一起来聊聊吧。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