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最近这出“换将”戏码,颇有些“临阵磨枪”的味道。极氪那厢的销量数据,委实让人捏一把汗,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恐怕也不算过分。年初立下的flag是32万,眼瞅着这都快过半了,才勉强摸到六万的边儿。反观领克,倒像是开了挂,稳稳当当,一副要提前交卷的架势。
这下好了,压力山大。于是,赶紧调兵遣将,把领克的“操盘手”林杰给撸了过来,这意图简直不要太明显——想让领克那套“点石成金”的本事,在极氪身上也灵验一回。不过,这“换将”真能立竿见影,一扫颓势吗?
先说说这5.5万辆,这数字背后,藏着多少“不能承受之轻”?说白了,就是赤裸裸的“不及格”。一个出身名门,自带光环的新品牌,交出这么一份答卷,实在是有损颜面。更扎心的是,同属一个屋檐下的领克,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但自身业绩傲人,还时不时蹦出个爆款来“凡尔赛”一下。所谓“人比人,气死人”,用在极氪身上,真是贴切得不能再贴切了。
细究起来,极氪的困境,似乎并非全然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极氪001也好,极氪7X也罢,单拎出来,无论配置、性能还是性价比,都算得上可圈可点,但就是后劲不足,未能持续走红。这就不禁让人狐疑,莫非是这“吆喝”出了岔子?林金文坦言“营销是软肋”,这话倒是够直白,但也暴露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那么,这所谓的“软肋”,究竟是啥?依我看,是极氪身上那股挥之不去的“理工男”气质。这年头,光有硬实力还不够,还得会“讲故事”,懂得如何撩拨消费者的心弦。极氪在技术研发上没少砸钱,800V平台、浩瀚架构,听着就逼格满满。但关键在于,这些高精尖的技术,消费者能get到吗?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购买力吗?
就拿极氪001来说吧,被车主调侃为“一年三进化”。这听起来似乎是厂家精益求精,不断升级,但实际上,却吓退了不少潜在买家。谁也不想刚入手的新车,转眼就成了“昨日黄花”。这种过于“技术流”的做法,反而与市场需求产生了错位。
再比如极氪7X,去年因为一次拆车事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原本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硬核品质,结果却因为高管的言辞过于犀利,引发了更大的舆论风波。这说明什么?说明极氪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还略显稚嫩。
还有那个被寄予厚望的极氪MIX,据说耗资70亿研发,结果呢?销量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钱都砸哪儿去了?是产品定位出了偏差?还是营销策略没能奏效?
领克之所以能够成功突围,靠的不仅仅是过硬的产品,还有它独树一帜的“Co客生态”。说白了,就是把用户当朋友,打造一个有温度、有归属感的社群。极氪在这方面,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林杰临危受命,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补齐极氪的短板,将领克成功的经验复制到极氪身上。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极氪和领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品牌,面对的是不同的消费群体。但至少,这次人事变动,传递出一个信号——极氪正在积极求变。
倘若林杰能将领克那套“用户至上”的理念移植到极氪,倘若极氪能学会如何“讲好故事”,将自己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消费者实实在在的购买欲望,那么,2025年冲击32万辆的目标,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当然,这不仅仅是极氪的“自救”,更是吉利集团“集团化协同”的一次大胆尝试。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让我们且行且看吧。单就目前的人事调动来看,吉利已经开始着手避免内耗,力求将资源整合,实现效益最大化。这步棋走得如何,也许将直接决定“极氪向上”能否从一句口号变成现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