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放大招!1360km续航+智驾仅7.8万,价格屠夫再出山

最近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非凡,尤其是比亚迪,一连串的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甚至有点不敢相信。

就拿那个标题来说,续航一千多公里,还带着智能驾驶辅助,最后告诉你只要七万八千块钱。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不是搞错了?或者是什么噱头吧?这么便宜的车,能开吗?安全吗?”这种疑问特别正常,毕竟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好东西就意味着贵,高科技更是有钱人的专属玩具。

比亚迪放大招!1360km续航+智驾仅7.8万,价格屠夫再出山-有驾

一台车,又是长续航,又是智能化,价格却比很多普普通通的燃油车还要便宜,这确实颠覆了大家几十年来对汽车价格的认知。

那么,比亚迪到底是在做什么呢?

是亏本赚吆喝,打一场惨烈的价格战,把整个行业都拖下水吗?

如果我们只看表面价格,确实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但要是稍微深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根本不是一场单纯的“大甩卖”,而是一场有预谋、有底气的“技术普及战”。

比亚迪之所以敢这么定价,背后是它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悄悄建立起来的一座别人难以逾越的“技术堡垒”。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先看懂一个词,叫“垂直整合”。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一句话:“能自己造的,绝不求别人。”我们买一台车,这台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

传统的汽车厂,很多核心部件,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甚至是车机系统,都是从博世、爱信这些专业的供应商那里采购的。

比亚迪放大招!1360km续航+智驾仅7.8万,价格屠夫再出山-有驾

车厂更像一个“总装厂”,负责设计和组装。

但比亚迪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它几乎把一辆新能源汽车最核心、最值钱的东西,全都变成了“自家特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池。

电池是电动车的“心脏”,占了整车成本的大头。

前些年大家一提到电动车,最担心的就是安全,生怕电池磕了碰了就起火。

比亚迪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直接搞了个震惊全网的“针刺实验”。

他们用一根钢针,直接戳穿自家的刀片电池,模拟最极端情况下的内部短路。

结果呢?

那块电池非常“淡定”,既没有冒烟,更没有起火。

这种近乎粗暴的自信,一下子就让普通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性。

更关键的是,这个刀片电池是比亚迪自己研发、自己生产的。

比亚迪放大招!1360km续航+智驾仅7.8万,价格屠夫再出山-有驾

当别的车企还在为电池的供应和价格发愁时,比亚迪的电池工厂开足马力,成本和供应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就好比你开个饭店,米面粮油蔬菜都是自家地里种的,成本当然比天天去市场上高价批发的要低得多。

再来说说汽车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就是芯片和电控系统。

新能源车离不开一种叫IGBT的功率芯片,它控制着全车的电流,是电驱系统的核心,技术含量非常高,过去一直被国外几家公司垄断。

前几年全球闹“缺芯潮”的时候,很多国际大牌车企都因为买不到芯片而被迫减产停工,但比亚迪几乎没受什么影响。

为什么?

因为它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自己琢磨着造芯片了。

这种深谋远虑让它在关键时刻没有被“卡脖子”。

从最底层的芯片,到电机、电控系统,再到如今越来越聪明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比亚迪都实现了自研自产。

当你的核心技术全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时,你不仅能控制成本,还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创新和迭代,不受制于人。

比亚迪放大招!1360km续航+智驾仅7.8万,价格屠夫再出山-有驾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从沙子到芯片,从矿石到电池”的全产业链能力,比亚迪才能玩得转一种“技术下放”的打法。

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以前只有在三四十万,甚至更贵的豪华车上才能看到的技术,毫不吝啬地用在十几万,甚至是七八万的家用车上。

比如说,它的第五代DM混动技术,能让一辆A级家轿在不充电的情况下,油耗做到百公里2.9升,比很多以省油闻名的日系混动车还要低;再比如,它能让一台中大型轿车,零百加速做到2.7秒,性能直逼百万级的超跑。

这些在过去听起来遥不可及的性能和配置,现在因为比亚迪的规模化生产,成本被大幅摊薄,普通家庭也能轻松拥有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现在,有超过440万辆搭载比亚迪智能系统的汽车跑在中国的道路上,这些车每天产生的行驶数据加起来超过7200万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相当于比亚迪拥有了一个由几百万名“真实路况测试员”组成的庞大队伍,每天都在帮它的智能驾驶系统“上课”,提供海量的真实数据去学习和改进。

这种规模优势,是那些依靠几十、几百辆专业测试车来收集数据的企业完全无法比拟的。

系统越用越聪明,研发成本被海量用户摊得越来越薄,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

比亚迪放大招!1360km续航+智驾仅7.8万,价格屠夫再出山-有驾

所以我们回过头再看,比亚迪把秦PLUS的价格打到8万以内,把汉、唐这些旗舰车型的价格大幅拉低,它的底气就来源于此。

它不是在亏钱,而是在用技术和规模优势,对传统燃油车和那些品牌溢价过高的合资车进行“降维打击”。

你看它的财报,2023年第三季度的汽车业务毛利率高达25.7%,这个盈利能力甚至超过了以会赚钱闻名的特斯拉。

一边降价,一边还能赚更多的钱,这就是掌握核心技术最硬核的证明。

这场由比亚迪发起的“价格战”,实际上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它像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汽车市场。

过去,很多合资品牌躺在功劳簿上,靠着品牌光环就能卖高价,技术更新换代慢吞吞。

现在不行了,比亚迪把价格和配置的天花板都捅破了,它们再不拿出真本事、放下身段,消费者就不买账了。

我们看到,很多合资车也被迫开始大幅降价,自主品牌兄弟们也都在加速技术迭代。

整个行业从过去的“品牌营销战”转向了“技术成本战”,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

最终,我们消费者成了最大的赢家。

花更少的钱,能买到更安全、更智能、更节能的汽车,这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这不仅仅是买车便宜了,它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出行生活和消费观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