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5年7月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到了98.4%,新能源里程焦虑1.0基本被解决。
等等,怎么又来了个里程焦虑2.0?
这几年,充电桩行业野蛮生长,参与者众多,从能源巨头、专业制造商、车企到科技公司纷纷入局,竞争格局多元。表面的繁荣之下,依然有严峻的供需矛盾与体验痛点。
繁荣表象下的充电困局
1、核心矛盾:车桩比失衡,缺口巨大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604万辆,而充电桩总量为1374.9万台,车桩比高达2.17:1。这意味着平均超过2辆车共享1个充电桩,远未达到政策目标的1:1理想状态。
结构性短缺,场景适配不足:数量缺口并非均匀分布。公交、物流、出租、景区等高频运营车辆集中的场站,充电需求刚性且密集,高峰期“一桩难求”现象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公共交通和物流效率。
——佛山南海区公交充电站
站点采用宇视4台120kW直流一体机,5台180kW直流一体机、3台320kW直流一体机、2套360kW充电堆、1套400kW充电堆更换原有老旧设备,有效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区域覆盖不均:县域及乡村下沉市场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里程焦虑”在非核心区域被放大,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全面普及。
——安徽歙县县域充电站
全县各公共停车点位共采用宇视80台120kW直流双枪一体机和充电车位相机,有效避免油车占位问题,提升充电及管理效率。
2、体验痛点:已有充电桩“不好用”
运维滞后,可用率低:充电桩分布广、数量多,传统人工运维响应慢。设备故障(如屏幕失灵、枪头损坏、支付失败、网络中断)后修复周期长,导致大量充电桩“有桩不能用”,用户遭遇“寻桩-到达-无法使用”的挫败感。
管理粗放,效率低下:“油车占位”、“电车充满后长时间占用”等管理难题普遍存在,导致宝贵的充电车位资源被无效占用,周转率低,加剧了“桩少”的感知。
质量参差,体验不佳:部分早期安装或低质充电桩存在充电速度不达标、兼容性问题、支付流程繁琐、用户界面不友好等问题,直接影响用户充电效率和满意度。
宇视AIoT:直击痛点,构建智慧充电新范式
依托深厚的AIoT技术积累,通过智能充电解决方案直击行业痛点:
以智能运维保障设备“高可用”,破解“有桩不能用”;
以智能管理提升资源“高效用”,根治“占位”提升周转;
以全场景产品匹配“真需求”,支撑公交物流、覆盖城乡县域。
宇视AI视频充电桩
破局一:根治“有桩不能用”——智能运维,保障“真可用”
远程运维中枢:基于强大的物联网平台,实现对充电桩运行状态(电量、温度、电压电流、网络、故障代码等)的7x24小时实时全景监控。
智能预警,防患未然:AI算法深度分析设备数据,提前识别潜在故障风险(如模块过热、性能衰减趋势),主动向运维平台推送预警,变“事后抢修”为“事前预防”。
高效诊断,远程修复:发生故障时,运维人员可通过远程诊断工具快速精准定位问题。对于软件故障、参数配置错误、支付系统异常等非硬件问题,可直接远程修复,无需等待人员到场,运维效率提升超70%,极大缩短设备停机时间。
模块化设计,快速恢复:硬件采用模块化设计。一旦确认硬件故障,现场人员可快速定位并更换故障模块,如同更换“乐高积木”,大幅压缩维修时间,保障设备高可用率。
破局二:破解“管理低效”——AI赋能,提升“周转率”
智能车位管理:集成高清车牌识别技术,精准识别驶入车辆是否为新能源车。
根治“占位”顽疾:智能联动车位锁系统。识别到非充电车辆(油车)或已完成充电的车辆长时间占用车位时,可自动或远程控制升起车位锁,或通过App推送提醒,有效解决“油车占位”和“电车长占”问题,显著释放车位资源,提升充电位周转率与运营效率。
破局三:适配全场景需求——产品矩阵,覆盖“真需要”
全系列产品线:宇视已形成完善的产品矩阵,覆盖7kW交流桩(社区、目的地)、60/120/160kW直流一体机(公共场站)、240~960kW直流充电堆(公交枢纽、物流园区等高功率需求场景)、兆瓦级液冷超充堆(面向未来重卡、超快充)。针对性解决公交、物流等高频场景的集中充电压力,并为县域下沉市场提供适配方案。
全国广泛部署:宇视充电桩已在全国部署超1000座超充站,深度服务于物流园区、公交停车场、城市公共充电站、景区、商圈、交通枢纽等核心及下沉区域,以稳定可靠的性能和智能化的管理,切实提升各场景的充电保障能力。
宇视致力于通过智能化手段,将充电桩真正转化为高效、可靠、用户友好的智慧能源节点,化解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2.0”,为构建覆盖广泛、体验优异的绿色充电网络提供坚实支撑,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共创智慧、可持续的出行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