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的测试给谁祛了魅?

一场辅助驾驶实测,引爆“智能汽车”的真实落差

懂车帝的测试给谁祛了魅?-有驾

在智能驾驶如火如荼的当下,几乎每一家车企都在讲“未来”。摄像头、毫米波、激光雷达全副武装,大模型加持的行车策略如科幻般流畅。技术热潮之下,消费者几乎默认一个公式:传感器越多=感知更好=更安全。

然而,懂车帝联合央视对36款主流车型的辅助驾驶测试,把这层滤镜彻底撕碎了。这场测试包含了真实高速路段和城市场景为基准,大家关心的高速路段测试,最终得出一个令人尴尬的结果:整体通过率仅为24%,那些被认为最强的车型,反而表现不尽如人意。

懂车帝的测试给谁祛了魅?-有驾

传感器越多,更安全?

过去三年,智能驾驶的传播路径几乎走向了硬件堆料秀:谁有三颗激光雷达,谁搭载Orin芯片,谁的视觉系统分辨率更高……车企也顺势建立起一种“高价即高阶”的市场印象。

但这次测试中,问界M9的表现却异常刺眼——这款华为顶配旗舰,号称集成了全套ADS智驾能力,在高速六大典型场景中,仅通过三项。更令人意外的是,定位更低的问界M8,在一些场景下反而完成的比M9更好。

另一个例子是阿维塔12阿维塔07:在施工路遇卡车的项目测试中,阿维塔07能顺利完成,而阿维塔12缺一失败告终。

这告诉我们:智能驾驶能力的差异,不再仅取决于硬件数量或系统“新旧”,而是取决于系统成熟度、策略优化逻辑、风险处理偏好。

技术的先进与否,并不意味着实战的可靠与稳定。

懂车帝的测试给谁祛了魅?-有驾

“极端场景”还是“常见痛点”?

测试公布后,一些车企表达了不满与质疑。指责懂车帝设置的场景“极端”、“不具代表性”,甚至暗示其测试存在操控。

但当我们仔细回看15个测试场景,不难发现:

高速惊现事故车、高速临时施工、高速路消失的前车这些测试项目其实并不极端,甚至还很常见,也应该是智能驾驶最应该重点训练、长期面对、优先解决的核心场景。

如果一套宣称“高阶”的辅助驾驶系统,在这些典型用车环境下依旧无效,那所谓的“智能”,便失去了实用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些场景并非为了“难为谁”,而是为了检验车企在真实世界中,是否把辅助驾驶当成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安全系统来做,而不仅是一个堆技术的卖点。

懂车帝的测试给谁祛了魅?-有驾

“第三方测试”的真正价值

很多人会问:这种测试可靠吗?会不会另有动机?

的确,懂车帝不是官方检测机构,也不是中立实验室,它是内容平台。但正因如此,它没有义务为任何一家车企“圆场”;它的目标是传播,是用户点击率。但也因此,它有了真实可感的“用户立场”。

反观一些所谓的“权威机构”——车企送检,测试结果经常被打磨得面面俱到、失真平滑。大家心知肚明,那是一个“彼此配合、皆大欢喜”的体系。

所以从结果角度来看:这种“不讨好任何人”的测试,反而更有真实感,也更能给行业以刺激。

它并不完美,但它是“有参考意义的”,因为它从传播角度出发,逼迫车企面对那些被宣传包装掩盖的技术瑕疵和功能边界。

懂车帝的测试给谁祛了魅?-有驾

网上上经常被拷打的,现实里依然打不过

从结果看,表现最突出的仍是特斯拉。在不使用本地高精地图、不接入城市实时数据的情况下,凭借策略成熟度,通过率遥遥领先。

每一个车企聊到智驾都要对标和拷打的对象,在现实中,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它的手下败将。这或许让中国车企更切实的看到了差距。

对用户而言,祛魅不是打击信心,而是打破幻想。智能驾驶不是“掏钱即享”,不是“更新即上”,而是一次长期的策略调优与数据积累过程。

真正的智能,是基于“失效兜底”逻辑的成熟,而非一次演示的惊艳。

这场测试应该被认真对待

懂车帝这次测试,从传播角度来说,毫无疑问是一次成功的“技术社会化解读”——它把复杂的智驾能力,用直白的场景、一目了然的数据表达给了公众。

它不是终局,但是一记提醒。

提醒整个行业:用户的信任,不来自发布会,而来自实测反应;智能的未来,不靠话术堆砌,而靠实战答卷。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对测试义愤填膺、对数据避而不谈的品牌,更该反思:你真正在意的是测试标准,还是害怕结果暴露了现实差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