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274辆,吉利星源的数据砸下来那一刻,朋友圈里那些做汽车自媒体的朋友一下子全都安静了。
有人半躺在电脑前,手里的咖啡还没喝一口,数据榜单刚刷新,直接呛了一口气。
你以为今年的车市和去年一样?
别傻了,你没看到榜单第五居然写着“小米SU7,24410辆”?
雷军的头像被人做成表情包,余承东的朋友圈评论区估计又炸了。
他们两个,已经成了汽车圈的“段子手之光”。
其实,小米SU7不是榜首。
可它能稳稳站在特斯拉Model Y、轩逸、五菱宏光MINI EV之间,这事搁去年谁敢信?
还记得雷军三年前那场哭腔发布会吗?
有人笑他“手机厂商做车,不如直接卖手机壳”,而现在,25万均价、30万的YU7,直接把一众合资燃油车甩在身后。
那种心理落差,比凌晨三点抢票却只剩站票还心酸。
榜单的排列顺序其实早就不重要了。
买车这事儿,和以前在小卖部挑辣条完全不是一回事。
特斯拉Model Y、轩逸和朗逸还在为10万出头的配置挤眉弄眼,小米、问界却在二十万以上的价位区间打得人仰马翻。
有人说小米是粉丝经济,结果一查购车用户画像,理工、年轻、对智能体验有执念,买完还要在网上写长评。
问界M8卖到40万一台,余承东还敢在发布会上怼天怼地,气场比车还大。
说回吉利星源,444274辆的销量让人有点怀疑人生。
五菱宏光MINI EV、比亚迪这些低价新能源,才是中国街头巷尾最常见的“移动风景线”。
有时候在小区门口,看着一群大爷大妈开着五菱去买菜,那画面比任何广告都扎心。
可真要说体验,大家心里都明白,十万以下的新能源车和小米、问界根本是两种玩法。
老司机们会说,配置再多,电池技术才是王道。
年轻人想的却是,车能不能像手机一样,隔三差五来个系统升级。
体验这东西,真得自己去试。
别的不说,副驾零重力座椅、后排135度调节,听着像鸡肋,用过的都说香。
WiFi7、变色玻璃、磁吸小玩意儿,试驾的时候谁都会念叨一句“这玩意儿真有点意思”。
你要问晕车舒缓模式有没有用,那得看你是不是那种坐电车头晕的人。
有人觉得是噱头,有人开了一圈回来,朋友圈发了条“雷总你赢了”的动态。
有个朋友,之前死忠轩逸,吐槽新能源都是“花架子”。
结果今年买了小米SU7,天天在群里给我们安利副驾小桌板,还顺带嘲笑问界M8“贵得没边”。
那种心理变化,比追剧主角领盒饭还刺激。
其实汽车圈的鄙视链,比手机圈还要卷。
谁家OTA更新慢了,谁家座椅不够软,分分钟被网友锤成瓜田里的西瓜。
要说消费观念的变化,全靠这几年国产新能源一波波的“价格屠夫”攻势。
比亚迪、奇瑞、吉利这些“泥潭爬出来”的玩家,十万以内把合资车打得找不着北。
合资燃油车的光环,早就被国产的性价比和智能体验撕了个稀碎。
现在买车,谁还信“进口就是好”?
朋友圈里,随手一刷就是一堆“国产新能源真香”的帖子。
别以为小米和问界的成功靠的只是噱头。
手机厂商玩车,玩的是体验、智能、细节。
雷军和余承东的团队,把“智能辅助驾驶”卷成了标配,连后排遮阳玻璃、车内磁吸配件都不放过。
体验过一次,回头再坐老轩逸,真有种穿越回2012年的错觉。
你说这是不是技术革新?
还是消费升级?
反正,消费者用脚投票,谁也拦不住。
汽车圈的竞争,其实比体育赛场还难。
今天你能笑到最后,明天就可能被人超车。
别看小米SU7今年风头正劲,明年要是比亚迪、吉利、问界来个大招,谁还记得谁是“榜五”?
和NBA、CBA那些超级球星一样,今天破纪录,明天就被新人刷掉。
市场的冷漠,只有销量数据最诚实。
这两年,大家都变聪明了。
车企敢忽悠,网友敢拆台。
社交媒体上的“看车党”,比4S店销售还懂行。
每个新功能、每项新配置,都能掀起一波热搜。
车市成了大型心理战场,谁能把体验卷到极致,谁就能多活一年。
至于明天谁能上热搜,谁能笑到年底?
别问我,我也想知道。
有时候真挺想和你们唠唠,面对这新一代“智能电动军备竞赛”,你是会被小米的智能体验种草,还是会觉得问界的豪华配置更香?
还是说你压根就不信这些花活,只认老品牌?
评论区见,咱们继续聊聊,别让车市只剩下冰冷的数据和段子。
毕竟,买车这事儿,有时候比看世界杯还上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