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L06刚刚亮相,给我冲击挺大的。之前没猜到,他们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亮出这么一款超长续航的轿跑,而且全系配激光雷达,Maglev磁流变悬架这种配置,真是不小的动作。一坐车上,就能感受到那股拼劲。
我记得上次和朋友聊天,他说:你别看电车续航常常被夸,实际用起来还是要看整车调校和配置。这话挺有道理。你说,纯粹续航里程多少不算啥,真正让人心动的是能用得顺手、能战斗到目的地的感觉。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L06的续航估算在670公里(估算,样本少),这个数字在同价位同类车里算是拔尖的。实际上,像特斯拉Model 3的248公里最大,别的国产品牌像理想D1也就300多点(这是体感,不一定准),所以你要说它在续航上有差异,没错。再加上这么高端的配置,比如激光雷达,感觉不只是配置堆砌,似乎还能带来更智能的驾驶辅助。
但问题来了:这些硬件到底能用得顺手么?像磁流变悬架,听起来真高级,但在日常用车中,能真感受到差别的场景其实不多。我的朋友说:我试过几台磁悬架,感觉就是比普通悬架稳点,但没有特别明显的‘飙车’快感。我倒觉得,可能深蓝是想做未来感+实用性的结合,别搞得太极端。
说到配置,我突然想到:这车要是用3纳米芯片,不就像手机换了个最新的芯片一样,速度提升的感觉会很明显?我想,三纳米芯片要量产出来,成本一定高得吓人,深蓝敢用,应该是想差异化,或者说品牌标签。它们可能觉得,走技术高端线,市场定位就得相对奢侈点。
在发布会现场,和一位销售随口打趣:L06未来会不会有个性能版,听说配置还会升级?他笑了:这是肯定的,技术推陈出新,但也要看市场反应。这让我想到: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供应链的博弈。你要做高端配置,不仅零件供货要跟得上,还要能控制成本。磁流变悬架,确实是个技术难点,但也是供应链的考验。
我记得有个朋友说:如果续航能缓再拉长点,就完美了。啊哈,这也是我对纯电车的迷思——到底续航到什么程度才算够用?我自己的估算,日常通勤,百公里电耗大概在15度左右(这是个估算,实际因车速和气温变动大),所以670公里,粗略一算,大概需要10度左右的电池容量。成本呢?看数据,电池占总成本的40%左右。心算,若电池成本每kwh100元,电池组大概需要60kwh,总价在6万上下(仅纯材料成本,人工、制造、包装还得算),价格压得不低。
而有的厂商打价格战,我看到有车补贴到5万左右,那剩下的、保养、充电设备的投入,就像养孩子一样,钱还得继续花。坦白说,我认为这次深蓝的战略,是在硬核的基础上,打造一种未来感+科技感的牌局。
说到欧洲市场,S05首次登陆我觉得挺关键的。国外买车,除了配置外,更看重品牌的国际化。慕尼黑的发布会,真让我感受到深蓝想走国际线的野心。你会不会觉得:这也是一场品牌转型的博弈?把中国新能源品牌推到欧洲市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还想到:深蓝这次推出的车型里,L06的轿跑定位,年轻人一定喜欢。那问题来了,你觉得这波年轻人,是真的喜欢车的性能,还是就图个亮相的身份?又像我身边的年轻朋友,开个电车,最关心续航和充电的便利,不光是开起来怎么样。
最后说一句:你们觉得,未来的电动车,是否会变成每个人都得会操作的智能助手?我始终觉得,技术再先进,还是得回归到车上那点事上。比如我每天上下班那段路,突然觉得——一辆车挺好的,什么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实际用起来,还能帮我省点心。
深蓝L06的还得看用车体验能不能真正落到地上。你说,真期待试驾那天会不会让我刹不住感情,还是又得被技术晃晕。毕竟,像我这样每天在零散的便捷中生活的人,还是希望车能多点真心。
这款车的细节,你看过它的前大灯吗?我注意到,那灯了很酷,光束像个未来眼睛。但要真做出未来感,还得全车细节都得到位。哎,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真要靠科技拼出亮点,还是我们还得用脚投票?
你觉得:未来几年,电动车会不会变得像手机一样,变成生活的必需品——变成日常的工具而不是炫耀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