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现在长安说要打“富裕仗”,还把“安全”这个词摆到新高度,这事说起来简单,琢磨起来其实挺有意思。你想啊,长安从一个做传统汽油车的老字号,摇身一变,成了“新央企”,这帽子一戴,资源那是哗哗地来。董事长朱华荣还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听着挺振奋人心,但这真成了“有钱任性”“技术为王”了吗?背后讲的是啥?
先问一句,啥叫“富裕仗”?是眼下手里有了充足资金、技术、人才、合作关系,信心满满地想开疆扩土?还是说有种“底气”终于可以追梦,不至于分神惦记“家里米缸”?表面上看,央企身份就是靠山,资源调度便利,肩头责任也大了不少。重点是,这种资源升级,真能变成技术升级、品牌升级吗?还是说会被市场惯性拖着跑,最后卷到老路上?
再说“安全”。最近汽车圈子,谁都在喊“智能化”“新能源”,但很少把“安全”摆第一。为何?大家更忙着PK续航、智能、噱头、噱头、再噱头——比如自动驾驶能多“卷”、座舱多“会聊天”、APP多“能干”。长安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安全捧成三座大山——安全、安全、还是安全。这不是一句标语,这是背后的逻辑。为啥?
你回头看看这两年的新闻。智能汽车召回,动不动就是百万级别,多数因为软件BUG,一不小心车主变“小白鼠”。曾经的汽车安全更多是钢板厚、气囊多、碰撞分高,现在变成代码合不合格,传感器灵不灵,AI判断准不准。说到底,怕的就是把物理风险换成了数据隐雷。方向盘交给电脑,你敢放心一闭眼?智能越高,责任越大。你能保证这套自动驾驶系统,万里无错,没一个人因算法坑了命?
所以长安强调“零事故、零伤亡”,不是空喊口号。他们搞“天枢智能”,五年磨一剑,说白了,不想让技术变成脱缰野马——“我们要兜底”。在体验上会不会高大上?看你怎么想,起码这比只拼花哨更有点社会责任感。
让我想起一句老话:中国人造车,先想能不能卖,再想能不能用,最后才想对不对得起良心。现在好了,智能化下半场,有责任感的厂商要跳出来先把“安全”做标准。这一步,如果中国品牌能跑在前头,别说国际舞台,在国内也踏实。
再说说“技术全球化”这一步。你作为新晋央企,有钱有胆子,自然要向外走。长安这次带着一堆牌子、技术,上了慕尼黑车展。带去的不是样子货,而是阿维塔、深蓝这些用了自研大模型,集成视觉、雷达、芯片的新一代产品,还有“金钟罩”电池敢跟欧洲冬天掰手腕——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证明自己不止拿资源烧钱,也能在顶级市场和人家一比高下。
但世界的大门真那么容易打开吗?别忘了,欧洲美利坚自视高人一等,消费端和中国有差异,监管也更细致。更别提本地有沃尔沃、大众、奔驰,比得是体系能力和本地化运营。长安可以靠研发、服务,快速把渠道网搞起来,吸引经销商入伙,但能不能沉下去被认同?这其实考验的是长线运营和耐心。
而这背后,安全依然是“最大公约数”。欧洲人同样要安全,中国人更注重安全感。你如果能带着中国的“新安全”标准,做出实实在在的体验和保障,相信用户会买单。要是只靠吹牛的数据,谁都不傻——你说零事故、零伤亡,是不是事实,最终路试、撞击、召回才是真正“试金石”。
其实想深一步,长安选择的“安全战略”,本质就是回答了一个大问题:今天的智能化,到底是不是技术主义?技术以人为本,还是以炫技为本?要是只图说“更像人、更会开、更懂你”,那出点幺蛾子,伤的就是用户。自动驾驶炒得火热,但一旦出事,谁扛责任?没人管的智能,是最大的风险。
大家够聪明都知道,现在是大环境不确定的年代。新能源车往前走,政策天天变,供应链卡脖子不断,消费者看得明白花的钱值不值。央企的身份意味着不能一味追新、炒概念,还要为社会托底——你技术搞炸了,不只是经济损失,还有家国形象。
这里就回到原点:中国车企到今天,想成为代表,不仅要拼性价比、拼花样,更要有担当。能不能像造高铁、建桥那样,把“安全”打造成一种新共识?能不能拿出一套方法论,引领全球?不是靠便宜也不是靠忽悠,而是靠真技术,真负责,真心对用户负责。
模板那一套看多了,回头看长安这几年轨迹,敢于把“安全”做出口号,敢于亮家底,跑去德国“交卷子”,还是挺有种的。现在造车不怪能卷,卷的本质其实是跟时间赛跑。所有国产车企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次长安选的石头叫“安全”,将来是不是站得稳,得看社会和用户给不给背书。
再换个角度看,长安这场“富裕仗”,不仅是证明自己能打硬仗,还得证明你花出去的钱,是不是买来了公信力。千言万语一句话——技术再炫酷,产品再智能,资源再富裕,都扯不上“安全”二字,最后都输在起点。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现在这个时代,无论中国车还是外国车,你想冲出国门,想当行业引领者,都绕不开那个问题:你的产品会不会“失控”?你的智能是真的为人服务,还是随时变成危险因子?长安选择安全优先,是不是明智?至少在我看来,是给行业打样。未来谁真为安全和责任买单,才是真赢家。
你仔细想想,新能源车的竞争不是挤牙膏比赛,而是得有人撑起底线。就像现在谁说自家无人驾驶百分百没问题,谁敢站出来包赔?技术就是双刃剑,敢于对安全全链路负责的,才配做这个时代的“技术先锋”。长安牛不牛?路还长,等用户投票。起码这波操作,比只喊概念强得多。
有钱就能任性到底吗?肯定不能。长安这一仗,打的不是资源的仗,而是信心与责任、技术和底线的仗。有多少人会跟?有多少用户会买账?安全做得彻底,才算有资格“出海”,有资格代表中国车。你说这是不是给咱所有国产车提了一个醒?只拼智能,只卷服务都不够,先把基础打牢,先敢于担当,这才是老字号的新答案。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