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狂飙230公里小时,司机还单手拍视频

——当技术红利沦为马路杀器,我们该向谁问责?

2025年1月,长芷高速怀化段的监控画面记录下惊悚一幕:一辆未上牌的小米SU7以230公里/小时的速度疾驰,驾驶座上的男子单手操控方向盘,另一只手举着手机拍摄视频。

副驾上的女伴全程未劝阻,反而将这段“飙车实录”上传至社交平台,配文“记录美好生活”。

面对交警质问,车主轻描淡写的一句辩解,揭开了高性能电动车滥用乱象的冰山一角——这场以“技术平权”为名的狂欢,正在将公共道路变成“死亡试验场”。

小米SU7高速狂飙230公里小时,司机还单手拍视频-有驾

数据显示,涉事车辆搭载的电机功率高达495kW,零百加速仅需2.78秒,性能参数堪比百万级超跑。

但与顶级跑车用户群体不同,小米SU7以21.59万元的起售价,将赛道级动力门槛拉低至普通消费者触手可及的区间。

这种“性能民主化”本应推动汽车文化进步,却在部分车主手中演变为马路竞速的“合法凶器”。

仅2025年3月,山东潍坊、江西赣州等地相继曝出SU7车主在公共道路飙破200公里/小时的案例,其中一名驾驶者甚至将车速推至303公里/小时,超速幅度达到405%。

车企宣称的“安全防护机制”在这些事故中形同虚设。

小米SU7 Ultra虽设置300公里新手期限速140公里/小时,但所谓的“安全考试”只需重复回答常识题即可解锁高性能模式。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宣称“为赛道而生”的车型竟未部署地理围栏系统——车主无需支付专业赛道费用,就能在普通道路激活赛道模式,将350公里/小时的极速性能肆意释放。

这种技术漏洞与营销话术的割裂,让“安全至上”的承诺沦为空洞口号。

小米SU7高速狂飙230公里小时,司机还单手拍视频-有驾

当性能释放失去约束,马路便成了人性弱点的放大器。

部分车主将SU7视为“社交货币”,热衷于在短视频平台炫耀加速数据:有人深夜在城区道路挑战零百加速,有人将高速公路变成“极速测试场”,更有甚者边飙车边直播。

这种病态的“参数崇拜”背后,是数码玩家跨界汽车领域后的认知错位——他们把智能电动车当作“电子玩具”,却选择性忽视两吨重金属物体高速移动时蕴含的致命动能。

法律惩戒的滞后性加剧了危险驾驶的嚣张气焰。

根据《刑法》第133条,严重超速可处拘役并处罚金,但实践中多数案例仅以扣分罚款了结。

山东潍坊的303公里/小时飙车案中,驾驶员李某某虽涉嫌危险驾驶罪,但公众更关注的是:为何车企未对明显违法的驾驶行为进行技术干预?

当客服回应“车主需自行承担后果”时,这种“技术无罪论”是否变相纵容了马路狂徒?

行业观察发现,新能源车企正陷入“性能军备竞赛”的怪圈。

小米SU7 Ultra将零百加速做到3.7秒,极速突破350公里/小时,这些参数在营销话术中被包装成“技术突破”,却刻意回避了公共道路的使用风险。

更讽刺的是,售价不足30万元的车型标配赛车级性能,却未同步配备与之匹配的安全管控系统——既未像专业跑车那样强制绑定赛道会员资格,也未建立驾驶者技能认证体系。

这种“只管卖货,不管用法”的商业逻辑,本质上是用公众安全为企业的市场野心买单。

事故现场的惨烈画面不断敲响警钟:在23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车辆每秒位移64米,远超人类反应极限;遇到突发状况时,制动距离可能超过200米,相当于六个篮球场的长度。

而单手驾驶、拍摄视频等行为,更是将事故概率推向极致——即便没有突发状况,路面颠簸导致的轻微方向偏移,都足以让车辆冲出护栏。

这些用鲜血验证的物理定律,在飙车党的社交炫耀中却被刻意淡化。

小米SU7高速狂飙230公里小时,司机还单手拍视频-有驾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披露的数据显示,62%的智能电动车用户认为辅助驾驶系统“能应对所有路况”,这种认知偏差与车企宣传策略直接相关。

小米在NOA系统介绍中强调“全天候全场景护航”,却在用户协议角落注明“无法识别静止障碍物”;发布会演示画面精心设计规避风险场景,实际道路测试里程却不足行业头部企业的三分之一。

当技术创新异化为营销话术,普通消费者如何分辨哪些是“真实能力”,哪些是“科幻想象”?

监管体系的漏洞同样不容忽视。

现行法规对智能汽车模式切换、性能释放缺乏细化规范,既未强制要求部署地理围栏,也未建立驾驶者资质分级制度。

对比欧盟GSRⅡ法规对辅助驾驶系统的严格认证,我国在智能电动车管理上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地交警查获SU7飙车案后,竟有网友评论“买这车不飙速岂不是浪费”——当违法驾驶被部分群体默认为“合理使用”,公共安全防线已岌岌可危。

从山东潍坊的深夜狂飙,到湖南高速的单手作死秀,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现实:技术进化的速度远超社会规则的建立速度。

当21万元就能买到赛道级性能,当手指轻点屏幕就能解除安全限制,当社交平台将危险驾驶包装成“生活方式”,我们是否正在亲手豢养马路上的“失控怪兽”?

交警部门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碰撞起火事故占比达37%,而多数涉事车辆未经过极端场景安全测试。

小米SU7事故中,97公里/小时的撞击直接导致电池爆燃,宣传中的“电芯倒置”技术未能阻止火焰30秒内吞没车厢,隐藏式门把手因断电失效更断绝了逃生通道。

这些用生命验证的设计缺陷,是否该引发对“极致性能”的重新审视?

小米SU7高速狂飙230公里小时,司机还单手拍视频-有驾

在这场技术与人性的博弈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

每一次对飙车视频的点赞,都在助长危险的传播;每一句“车企无责”的辩解,都在稀释安全底线;每一个“法不责众”的侥幸,都在积累灾难的筹码。

当三位年轻女孩在SU7的烈焰中凋零,当失控车辆在高速公路威胁无数家庭,我们还能继续用“个别案例”来麻痹自己吗?

从参数崇拜到安全敬畏,从技术狂欢到责任觉醒,这条进化之路注定布满荆棘。

但若放任性能怪兽在公共道路横行,今日每一秒的沉默,都可能成为明日悲剧的帮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