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出了个“大瓜”,看得我直摇头。你说这智能汽车时代,买车不就图个科技感、未来感?结果呢,问界车主刚被华为“画了个大饼”,转头就被告知:对不起,这饼还得等审批。8月25日,余承东在发布会上信誓旦旦宣布,问界全系车型要迈入HUAWEI ADS 4时代,L3级高速辅助驾驶、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WEWA新架构,听着是不是像科幻片照进现实?当时多少人心里一颤,觉得这车买得值了,智能驾驶终于要“上桌第一个动筷”了。
可这才过去一个月出头,剧情直接反转。10月2日,问界产品总监在App上发了个道歉信,轻描淡写一句“部分车型升级未通过审批”,瞬间让不少M5和老款M7车主心态崩了。你想想,花三四十万买的车,核心卖点就是“华为智驾”,结果M9、M8都吃上新系统了,你还在原地干瞪眼?这感觉,不叫升级,叫“劝退”。
这波操作,到底是技术不行,还是监管太严?
先说结论:不是车不行,也不是技术不行,而是L3这道坎,比谁都高。L3级别自动驾驶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就是车子在特定路段可以自己开,责任主体从司机变成车企。这可不是“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那种L2级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放手驾驶”。你说监管能不谨慎?天塌了都不如这责任大。
华为的ADS 4系统,硬件上确实顶呱呱,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全栈自研算法,样样都拿得出手。M5和老M7的硬件其实也支持,理论上能“支棱起来”。但问题就出在“理论上”。审批卡住,大概率是监管对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安全冗余、失效应对、责任界定等环节还有疑虑。毕竟,真出了事,谁来赔?怎么判?这些都得掰扯清楚。
你说华为是不是有点“打脸”?发布会吹得天花乱坠,结果落地时发现“审批还没过”。这就好比你请客吃饭,提前预告了米其林三星大餐,结果临了告诉你:食材还在海关,今晚只能吃泡面。车主们心里能舒服吗?肯定气得蹦起来。
老车主成了“小白鼠”?品牌信任怎么算?
更让人心塞的是,M5和老M7车主感觉自己被当成了“小白鼠”。你看看M9,一发布就是ADS 4-ready,从头到尾没折腾。而老车主呢?当初冲着“华为赋能”下单,现在却要为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买单。同样是问界,走路一个抬头,一个低头,差距怎么这么大?
这背后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智能汽车的“软件定义”时代,车企的承诺到底有多重?以前买车,配置写在纸上,交付就完事。现在呢?软件更新、功能解锁,全靠后续推送。你今天说能升级L3,明天说审批没过,后天又说明年再说——这算不算虚假宣传?至少是信息不透明吧。
对比一下隔壁的特斯拉,FSD推送也是分批,但人家至少有个明确的测试计划和用户分层。而问界这波,既没提前预警风险,也没给出明确时间表,只有一句“正在沟通”,车主能不焦虑?
横向对比:谁在“真香”,谁在“跌冒烟”?
咱们拉几款车来比比。先看小鹏G9,它的XNGP系统在国内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这块,落地速度其实不慢。虽然没喊L3,但实际体验已经接近。关键是,小鹏对功能边界讲得清楚,不会让你产生“我已经能完全放手”的错觉。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反而让用户更安心。
再看理想L系列,理想走的是“家庭舒适”路线,智驾不是它唯一的卖点。但它的NOA系统也挺稳,OTA更新节奏明确,用户预期管理做得不错。就算功能没那么激进,但至少不会让你觉得“买了个半成品”。
而问界这波,问题不在技术,而在“预期管理”。华为的技术实力没人怀疑,ADS 3.0在实际道路的表现也确实“上头”。但这次ADS 4的“跳票”,让品牌光环打了折扣。你技术再强,也得过监管这关啊。
智能驾驶的未来,不能只靠“画饼”
说到底,智能驾驶是趋势,但落地不能光靠发布会的PPT。消费者要的不是“未来可期”,而是“现在可用”。华为和问界这次被卡,其实也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技术可以激进,宣传可以高调,但落地必须脚踏实地。
车企在推新功能时,是不是该提前说明审批进度?是不是该给老车主一个明确的路线图?而不是让大家在App评论区里“望穿秋水”。透明度,才是对用户最大的尊重。
话说回来,如果你是M5或老M7车主,你会怎么想?明明硬件达标,就差一纸批文,这口气咽得下去吗?还是说,你依然相信华为,愿意再等等?
这样的智能驾驶升级风波,你觉得正常吗?你会考虑买一辆“功能靠后续推送”的车吗?还是更倾向于“交付即满配”?这波操作,你站车主,还是站车企?评论区聊聊,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