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万入手豪华越野值吗?LUMMA G780造型焕新登场,奔驰换新颜!
8月29日,成都车展。
LUMMA G780,悄然登场。
185万的标价,像一记重锤,砸进豪华SUV市场。
有人惊呼“又来割韭菜”——这词儿,刺耳,却也……未必全错?
一台基于迈巴赫GLS的改装车。
外观大改款。
仅此而已。
就敢定价185万?还限量286台。
真材实料?还是营销幻术?
我干这行二十年了。
见过太多“奢华”的包装。
可这次……心里真不是滋味。
185万啊。
能买几台BBA旗舰?三台?四台?甚至更多。
这笔账,普通人算得清。
但对某些人来说——钱,从来不是问题。
问题是:值吗?
先看脸。
前脸变了。
直瀑式中网,更大。
更凶。
奔驰的三叉星徽,换成了LUMMA的立标。
气势确实上来了。
有种“我不属于你体系”的傲慢感。
运动前唇加宽。
轮毂换了新样式。
碳纤维轮眉还在。
A柱饰板也没丢。
车尾呢?
排气布局改了。
双边共四出,配白色装饰罩。
挺抢眼。
挺张扬。
可……这就是全部了。
内饰?几乎没动。
“七海”主题配色照旧。
意大利MASTROTTO皮革继续铺陈。
2+3+2的七座布局,纹丝未变。
你说这是“新款”?
我说这是“换脸”。
换个壳子,涨几十万?
这刀,切在哪儿了?
再看底子。
4.0T V8发动机。
558马力。
770牛米扭矩。
数据漂亮。
跑起来应该不赖。
可这套动力总成——是奔驰的。
不是LUMMA研发的。
你花185万买的,是什么?
是那几块碳纤维?
是那个立标?
还是……一种“我跟你不一样”的心理满足?
说白了。
你买的是品牌溢价。
是LUMMA这三个字母背后的情怀税。
贵吗?
当然贵。
比宝马X7顶配贵。
比奥迪Q8 RS贵。
甚至逼近保时捷卡宴Turbo。
这些,可都是原厂正统豪车。
LUMMA凭什么?
限量286台。
数字很讲究。
不多不少。
制造稀缺。
饥饿营销的老把戏了。
真正的稀缺,是技术壁垒造就的。
比如当年的法拉利F40,手工打造,材料极限。
那是时代的产物。
而LUMMA呢?
是产能限制?还是……故意控量抬价?
恐怕后者居多。
这种“限量”,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
“你开的,别人买不到。”
可如果内核没变,外壳再稀有——
是不是有点空?
那么,谁会买单?
答案其实很清晰。
不是我们。
是那些不差钱的人。
高净值人群。
对他们而言,185万可能只是一块表的钱。
买车,早已超越代步工具的意义。
是身份符号。
是社交货币。
是“你看,我和你们不一样”的宣言。
开着满街都是的GLS出门——平庸。
开着全球仅286台的LUMMA G780——独特。
哪怕只是外观变了。
哪怕驾驶感受几乎一致。
但那份“我独一份”的感觉……值了。
可市场撑得住吗?
经济环境在变。
消费趋于理性。
连奢侈品都在打折。
这种纯靠品牌光环和视觉差异支撑的高价改装车……
还能走多远?
286台,听起来不多。
但愿意为“换脸”支付百万溢价的人——有多少?
十个?二十个?
也许LUMMA赌的就是这极少数人的偏执与热爱。
写到这儿。
我想通了一点。
LUMMA G780的上市,本质不是卖车。
是一次品牌宣言。
它在说:“我们不只是改装厂。
我们是定义者。”
185万的定价,或许离谱。
但对目标客户而言——可能刚刚好。
贵,是有门槛的。
门槛越高,身份感越强。
但我仍固执地认为——
真正的改装,不该止步于外观。
性能的提升。
操控的进化。
驾驶质感的蜕变。
那才是灵魂所在。
仅仅换个包围、贴个标、改个排气……
就叫“豪华越野升级”?
太轻浮了。
可市场是多元的。
有人追求极致驾驶。
有人只在乎回头率。
LUMMA选择了后者。
它聪明吗?
也许。
它真诚吗?
难说。
最后问一句——
你觉得,这185万……
花得值吗?
是物有所值的个性之选。
还是过度包装的资本游戏?
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