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开车到底要不要热车?记住这个正确做法,减少发动机积碳
哎,这天儿是真的一天比一天冷了,早上从被窝里爬起来都得鼓足勇气,更别说发动那辆在寒风中“沉睡”了一夜的爱车了。不知道各位老铁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冷不丁地打火,发动机“突突突”地响,声音又粗又躁,脚下的油门踩下去,车子像是没睡醒,反应慢半拍,开起来总觉得“肉”得很。这时候,你是不是也纠结过:这大冷天的,到底要不要原地热车啊?是像老一辈司机那样,打着火就让它自己“暖暖身子”,还是信奉“怠速热车伤车”的新理论,一脚油门直接上路?网上各种说法吵得不可开交,听得人是云里雾里。别急,今天我就以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老炮儿”身份,跟大伙儿好好唠唠这冬天热车的门道,咱们不瞎说,就讲点实实在在、科学靠谱的干货,让你既不伤车,又能减少恼人的积碳。
先说结论,不管你开的是自动挡还是手动挡,是自然吸气还是带T的涡轮增压,冬天用车前,热车这个环节,真不能省!但关键在于,怎么“热”?以前那种一打火就原地等个十分钟,让发动机自己“干烧”的老办法,放在今天,真得改改了。我以前也是这么干的,觉得让车“暖和”起来再走,是对发动机好。结果呢?油耗蹭蹭往上涨,而且有段时间,车子总感觉动力有点“虚”,油耗也偏高,后来去店里一查,嘿,发动机积碳可不轻!修车师傅直摇头:“老哥,您这车是不是特别爱原地热车啊?怠速时间太长,燃烧不充分,积碳能不多吗?” 这下我可算明白了,原来好心办了坏事。
那问题来了,不原地热车,那该怎么热?核心就一句话:现在的热车,目的不是让发动机温度上来,而是让机油充分润滑到每一个需要“喝油”的部件。你想啊,车子停了一晚上,不管是零上几度还是零下十几度,发动机里的机油早就顺着油道,乖乖地流回油底壳“睡觉”去了。这时候你一打火,发动机内部的曲轴、连杆、活塞环这些高速运转的“兄弟们”可就惨了,它们嗷嗷待哺等着润滑,但机油还没从油底壳“爬”上来呢!这就好比你早上起来,身体的各个关节都僵着,你直接来个百米冲刺,不得拉伤啊?发动机也一样,冷启动瞬间的磨损,是整个工作周期里最严重的。所以,冷车启动后,咱们需要给机油一个“上班”的时间。
那这个时间是多久呢?30秒到1分钟,足矣!真的,别再傻傻地等转速表掉到1000转以下了。我以前就特别迷信这个,非得看着转速表那个数字慢慢往下走,觉得不降到1000以下就不能动。结果呢?浪费时间不说,还增加了积碳的风险。为啥?因为怠速状态下,发动机进气量少,喷油量相对固定,混合气偏浓,燃烧不充分,这不就给积碳创造了绝佳的“温床”吗?长时间原地怠速,简直就是给发动机“喂”积碳!现在的电喷车,ECU(行车电脑)聪明得很,冷启动时它会自动多喷点油来补偿,让发动机平稳运行。你让它原地怠速,它就一直处在这种“富油”状态,你说能不积碳吗?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啥?打火,等个30秒左右,系好安全带,调好后视镜,放好手机,这些事儿一弄完,就可以轻踩油门,低速行驶了。记住,是“低速行驶”,不是“地板油”!前两三公里,尽量保持温柔驾驶,转速别超过2000转,别急加速,别急刹车。就像刚睡醒的人,需要慢慢活动开筋骨一样,让发动机在低负荷状态下,逐步升温。这样,机油随着发动机的运转,被油泵快速地“泵”到各个润滑点,同时发动机的温度也平缓上升,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有网友调侃说:“现在的车,原地热车5分钟,不如温柔驾驶3公里。” 这话虽然糙了点,但理儿不糙。
当然,特殊地区特殊对待。像我朋友在内蒙古那边,冬天动不动就零下二三十度,那确实得稍微“照顾”一下。极端低温下,机油的流动性会变差,特别是那些低温性能不好的便宜机油,可能30秒都“爬”不到上半身。这种情况下,适当延长到1分钟左右的原地热车,让机油先“活络”起来,也是情有可原的。但记住,时间再长,也不建议超过2分钟,更别超过5分钟,那真的就是在“烧钱”和“造碳”了。
总结一下,冬天开车,热车是必须的,但方式要科学。告别“原地热车十分钟”的老黄历,拥抱“短时原地+低速温柔驾驶”的新方法。这样做,既能有效减少冷启动磨损,保护你那颗昂贵的“心脏”——发动机,又能避免因长时间怠速造成的积碳问题,让爱车始终保持健康状态,省油又省心。记住,车是开出来的,不是原地“烧”出来的。那么问题来了,你以前是怎么热车的?看完这篇文章,你会改变你的习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