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小米SU7质量倒数第一”的榜单排名如野火般蔓延。
但令吃瓜群众扎心的现实是,雷军的粉丝们仍在捧着小米手机,并在抢车订单的页面疯狂刷新。
考虑到这辆“网红车”的交付周期已排到半年后,小米或许可以喜提本年度第一“委屈”车企。
一边是供不应求的市场热情,一边是“工业垃圾”的魔幻标签,这场围绕电车新贵小米汽车展开的舆论盛宴,究竟为何会走到如今境地?
而透过喧嚣中的真相与常识很容易发现,尽管小米SU7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里面藏着的其实更多是数据魔术与行业暗战。
0.004%投诉率的“吊车尾”,有人偷换概念?
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榜单如同一纸“判决书”,彻底让小米SU7陷入口碑滑落的风险。
据描述,小米SU7以239分(远超183分的行业均值)稳坐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中的倒数第一宝座。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汽车质量网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质检报刊社主办,是国内首家官方汽车质量投诉平台,负责收集汽车产品缺陷信息、协调车企售后服务,并为国家质检总局提供召回监管线索 。其宣称依托国家标准和大数据技术,并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
显然,强有力的背书和看起来公正、专业的榜单排名,让小米汽车很难直接站出来发出强硬的反驳。
不过,随着一些科技博主化身“数据捕手”,扒开该份榜单的华丽外衣,却发现真相竟疑似是“学霸被诬陷”。
同样在该网站的统计当中,2025年2-3月,小米SU7仅收到2条投诉(音响杂音与轮毂刮痕),投诉率低至0.004%,比行业均值(0.319%)低了近80倍,甚至吊打特斯拉(0.035%)与比亚迪(0.213%)。
面对极低投诉率和质量排名垫底的直观对比,事情一下子显得尴尬起来。
有人说,这场景堪比“全班考试,交卷最快的学生因字迹潦草被判零分”,气得围观群众直呼:“按这逻辑,火锅店排队太久也算菜品有毒?”
更荒诞的是,关于小米SU7质量投诉中还混杂着“提车延误”、“误踩油门索赔”等非质量问题,硬生生将用户等待的焦虑转化为质量缺陷的“证据”。
不得不说,在基本逻辑上,从评价方把“服务态度”和“产品质量”混为一谈开始,便意味着“小米SU7质量倒数第一”结果的不成立,即便小米SU7质量真的很差。
黑箱操作与行业暗战的“罗生门”
同样的,即便中国汽车质量网很专业,但针对此次关于小米SU7质量的排名,经手人多多少少显得有些不专业。
中国汽车质量网号称以五大维度评分,却对权重与数据来源三缄其口,活脱脱给网友呈现了一场“薛定谔的评测”。
考虑到小米SU7惊人的销量,这榜单似乎更像是平台内部进行的反向KPI展示——谁卖得火,谁得分低。
毕竟在整体数据上,小米SU7上市首月订单破10万,等车周期长达半年,车主们边骂“产能拉胯”边乖乖排队,俨然一副“甜蜜的负担”。
更有趣的是,另一机构车质网同期榜单中,小米SU7以万分之1.7的故障率斩获了行业亚军,与五菱神车并肩而立。
两份榜单中分别位列“倒数第一”和“故障率亚军”,两套数据南辕北辙,难免使很多人不知客观为何物,徒剩情绪站队。
与此同时,与小米汽车一样,中国汽车质量网也并非第一次陷入争议,具体体现在评价标准模糊和数据透明度上。
比如未明确区分质量投诉与服务投诉。本次据统计,网站关于2025年小米SU7投诉中,有47%为交付纠纷、操作争议等非质量问题,却被纳入质量评分 。
还有数据样本偏差。2024年,哈弗品牌因销量基数大、投诉绝对值高,在J.D.Power榜单中排名垫底。但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报道却未公开其投诉分类细节,被指“选择性呈现数据”。
以及行业适配滞后。
在类似中国汽车质量网的第三方平台中,智能汽车的车机卡顿、OTA升级问题常被传统质量评价体系误判为“故障”,导致新势力品牌普遍评分偏低 。
各类争议指向的是品牌官方和第三方监督平台共同的公信力挑战,暴露出汽车行业评价体系的日益分裂。
行业暗流:新旧势力的battle
闹剧背后,实则是汽车行业的“权力游戏”。
面对以小米汽车为代表的新势力强势来袭,传统车企不断暗戳戳补刀:“造车不是攒手机,没十年底盘调校经验也敢称王?”
而新势力的花式反击也堪称机智,深陷舆论漩涡的小米淡定打出“销量王炸”和“新品鲶鱼”——第二款车型YU7(SUV)蓄势待发,续航835km、轴距3米,直接叫板特斯拉Model Y;零跑晒出24小时耐久测试视频,小鹏狂吹OTA升级能力,试图用互联网思维颠覆行业认知 。
在订单洪流与新技术噱头面前,任何榜单排名的重要性都被无限稀释。
到这里,需要指出,排名存在漏洞不意味着关于小米汽车质量或其他方面的质疑是空穴来风。
年初小米因自动泊车缺陷召回3万辆SU7,官网悄然将“智驾”标签改为“辅助驾驶”;最近有车主花4.2万元选装碳纤维机盖,却发现所谓“导流功能”纯属装饰,怒斥其为“智商税” ......越来越多案例表明小米汽车仍在路上。
只是,不能因噎废食,因问题否认成绩,因争议创造另一个争议。
流量狂欢下,汽车行业的“质量”悖论值得普通消费者警惕。
小米SU7“质量倒数第一”的评价讨论,本质是工业时代方法论与智能电车革命的碰撞:传统榜单试图用投诉量与风险预测框定新物种,却被数据反噬;新势力用互联网速度造车,却因品控争议遭遇信任反扑。
而消费者,则在营销狂欢与质量焦虑间摇摆,最终用钱包投票。
也许,雷军该多多与评委们交个朋友,提供试驾车并附带评测brief。
至于行业,是时候撕掉标签战争的外衣,用透明标准与扎实品控,为这场电车革命写下脚注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