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过去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依旧停滞不前,续航提升主要靠容量增加和智能配置堆砌,作为老车主我对纯电动优缺点有些心得

10年过去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看起来没太大变化。作为一个纯电动车老用户,这点我体会蛮深。拿我手里这台吉利EV253说事,9年来跑了11万公里,电池没明显衰减,续航还稳稳的253公里。冬天嘛,续航会缩水,不是什么秘密。刚才翻了下当年买车时的笔记,初始电池容量和现在还能充满时用的容量几乎没差,挺让人意外的。

按理说,一度电跑5.5公里的效率,放现在看来没啥出彩地方。上周刚订了零跑C16纯电五座,官方说续航630公里,装了82度电的电池。简单算一算,理想条件下一度电可以撑7.6公里,车主社区里有人说实测续航一般打85折,折后大概6.5公里一度电。没错,这比我旧车好一点,但也并不是翻天覆地的提升。可我还真没太细想这背后的原因,先暂时放一放。

10年过去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依旧停滞不前,续航提升主要靠容量增加和智能配置堆砌,作为老车主我对纯电动优缺点有些心得-有驾

这其实反映了电池能量密度增长很有限的现实。大家都知道,电池就跟背包里的水瓶容量一样,容量没扩容之前,跑得远完全靠装多少电。这里边别忽视的是,车企现在重点投在了智能化和电控技术上:软件优化续航,能量回收,热管理系统升级,甚至智能导航都试图让电池用得更聪明。可换个角度讲,这些多是靠用技术弥补硬件不足,而不是硬件本身质变。

说到这里,顺便聊聊供应链的事。研发一块电池,打个比方,就跟做一顿饭,原材料、电芯、封装、管理系统算作菜的各种食材,厨师(研发团队)要保证味道(性能)稳定,成本还要受控。十年前大家主要拼的是材料选择,后来逐渐拼制程工艺和温控。现在呢,厨师尝试用各种调味料让饭更好吃(智能系统+快充技术),但锅碗瓢盆还是老样子,变化不大。供应链紧张也限制了新材料、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这就导致电池升级没那么容易。

说个事,前几天跟一个修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师傅聊,他说:电池包坏了你别想修,多数都得换,总没有那么多方案。我心想,咱们花了这么多钱买个车,电池不耐用还维修贵,多少人耐着性子等着技术突破?谁不想续航上300+轻轻松松?

10年过去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依旧停滞不前,续航提升主要靠容量增加和智能配置堆砌,作为老车主我对纯电动优缺点有些心得-有驾

城市里买车的朋友问我:你这么多年用电车,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我脱口而出:冬天和快充不稳定,跑长途老是心慌。这话不少电车主能共鸣。没错,续航和充电体验的瓶颈依然存在。其它方面,像空间利用、驾驶感受倒是渐渐接近燃油车了。

之前我觉得电池技术创新停滞有点一刀切,后来想想,其实这主要是技术稳定性和成本之间的博弈。固态电池啥时候普及成量产还真不好说,有人说得十年以内,有人说更久。可以肯定的是,真要翻身还得靠材料科学的革命,而不是简单把容量堆上去。

穿插一个小跑题,我有个朋友上个月从特斯拉换到了某国产新势力,谈到差别,他说:特斯拉的快充点密集,快充功率大,几乎不用担心过夜充电。新势力就差这点,等充半天还没满,扎心。的确,换车体验里,充电便利性没上去,续航提升再大也会被打折。

其实换个角度想,电池能量守恒定律摆在那,想让一度电跑更远,除了材料革新,还得靠车的轻量化和风阻优化。最近试驾了一下宋EV,续航官方520公里,71.8度电池。慕名跑了一圈市区乡村,发现城市里表现还挺靠谱,四百多公里没啥问题。高速上跑三百多,心里也算过得去。毕竟满电跑多少,跟高速风阻和加速频率有关,没那么死板。

10年过去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依旧停滞不前,续航提升主要靠容量增加和智能配置堆砌,作为老车主我对纯电动优缺点有些心得-有驾

我自嘲一句——这帮工程师没法全靠神仙技术搞定,开车的咱们倒是挺愿意等电池革命的梦想,现实中还是得靠慧眼识车和脚踏实地的保养。就说充电吧,快充从60千瓦到现在500千瓦的提升简直辣眼睛,但这也得有高品质的电池支持和充电网络配套。没有普及前,这快充优势只能体现在部分顶配车型和特定地区。

我琢磨着,电池升级节奏这么慢,是不是某些车企其实更愿意用智能配置和软件加码来留客户?毕竟,看似性能提升,实则推高售价,消费者买单,怎么想都有点小聪明的感觉。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哪款车虽然配置拉满了,但续航和动力感觉没啥惊喜?反正我身边不少人都这么说。

那么问题来了,电池技术真正突破之前,纯电车这条路还能走多远?或者该不该更早开始考虑混动甚至氢燃料?这段先按下不表。

10年过去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依旧停滞不前,续航提升主要靠容量增加和智能配置堆砌,作为老车主我对纯电动优缺点有些心得-有驾

顺便问一句,看完这段,你心里是觉得自己以后会更倾向买纯电,还是回头拥抱混动?毕竟从一个老电车主角度来看,不同选择的心态其实挺有趣。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