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新词泛滥,老司机:别被科技噱头忽悠
当下的汽车市场,新词儿像雨后春笋。智能座舱、高阶智驾、全域无图、端到端……这些词汇铺天盖地。你打开任何一个品牌发布会。几乎都绕不开这几个关键词。仿佛不提AI,车就开不出厂门。不讲大模型,配置单都不完整。
可你知道吗?超过68%的车主根本分不清NOA和LCC的区别。他们只知道——宣传里说能“自动跟车”“自动变道”。结果上路一试,系统突然退出。方向盘猛地回弹。吓出一身冷汗。
这算不算一种“科技霸凌”?用一堆听不懂的术语。包装一个还不成熟的系统。然后告诉你:这是未来。必须提前体验。价格嘛……当然要加两万。
我采访过一位开了三十年出租的老司机。老张。他摸着方向盘笑着说:“我开车靠的是眼睛和经验。不是靠几个摄像头和算法。”他说得直白。但刺中了要害。
现在的车企,太着急了。急着讲故事。急着给资本市场画饼。于是把“测试版功能”包装成“标配黑科技”。把“特定路段可用”说成“全国都能跑”。某新势力宣称的“城市NOA”,实际开通城市不足15个。而且多数在一线城市核心区域。
更荒诞的是——很多功能需要额外订阅。开了三年车。突然告诉你:想继续用自动泊车?每月付99。不然功能锁死。这合理吗?
我们不反对技术进步。谁不想拥有更安全、更轻松的驾驶体验?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高阶智驾”,真的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吗?
堵在北京五环上。最痛苦的是什么?是不能自动变道吗?是没法识别红绿灯吗?不。是没地方停车。是充电半小时排队两小时。是冬天续航打五折。
可车企在推什么?推激光雷达的数量。推芯片算力TOPS值。推“全球首个搭载XX大模型”。仿佛参数堆上去。用户体验自然就来了。
现实却是:2024年上半年,涉及智能驾驶系统的投诉量同比激增217%。问题集中在系统误判、频繁退出、响应延迟。用户不是不爱科技。而是讨厌被当成小白鼠。
你还记得十年前的“涡轮增压”热潮吗?所有车企都说“T时代来临”。结果呢?小毛病不断。保养贵。油耗也不低。最后被市场慢慢淘汰。
历史总在重演。只是这次的主角从“机械”换成了“算法”。
有意思的是。一些传统品牌反而走得更稳。比如丰田。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的辅助驾驶理念。不追求全场景覆盖。只确保关键时刻可靠。L2+级系统十年零重大事故。靠的是保守吗?不。是敬畏。
而某些新势力。刚交付三个月。就敢推送城区智驾Beta版。还鼓励用户“边开边测”。这不是创新。是拿公众安全做实验。
消费者要的不是名词。是实实在在的体验。下雨天能稳定工作。隧道里不丢信号。夜晚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
可这些基础能力。很多系统都没达标。却忙着去卷“语音助手能不能写诗”“车机能不能打游戏”。
科技本该服务于人。现在却让人去适应科技。本末倒置。
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正在失去“驾驶的乐趣”。方向盘变成摆设。驾驶者沦为乘客。当所有决策交给系统。那辆车还是你的吗?
老张说得好:“车是伙伴。不是保姆。”他喜欢预判路况。享受操控感。哪怕累点。心里踏实。
未来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是彻底无人驾驶?还是增强人的能力?
我认为后者才是正途。辅助驾驶。重点在“辅助”。它应该像一把好刀。锋利。可靠。但握刀的。始终是人。
别再沉迷于造词了。少一点PPT上的“革命性突破”。多一点实路上的“稳定可靠”。
用户不需要听你讲Transformer架构。他们只想知道——这个功能。下雨能用吗?夜间好使吗?会不会突然抽风?
真正的好技术。是让人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就像呼吸。自然。顺畅。无需刻意关注。
下次发布会。请少念几句“端到端大模型闭环推理”。多演示一遍真实路况下的表现。哪怕慢一点。只要稳。
毕竟。车上坐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数据流。
科技可以激进。安全必须保守。这是底线。
否则。再多的新名词。也不过是泡沫。一戳就破。
你信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