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的角度,看华为今年推出的鸿蒙智行,确实挺有看头的。最新的数据说,2023年前九个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已突破700万辆,年终估算大概率会突破800万(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市场整体节奏明显快于去年两三成,尤其是自带智能化标签的车,增长得比纯电更猛。你能感觉到没有?那种一打开车门,看到屏幕就像打开智能家庭一样顺手的体验,已经不再是未来式。这种行业趋势带来的微妙变化,就像我去年加油时,跟那修车工一聊,他说车子不一样了,我觉得以后可能不用干了。嗯,产业链变化,打破旧的供应链格局,往往由之一两个小角色开始的。
我还记得去年我试过的一款豪华中型SUV,大概价格在35万左右。那天,我和销售聊:这个内饰这个屏幕,真的能用半年不掉链?他说:现在用到的屏幕,按现有技术,预计能稳定两年不卡。其实我心里有点嘀咕,因为屏幕坏了,找维修很贵,还得排队。再对比同价的车型,比如奥迪Q5L和捷雅的某款,硬要比的话,Q5L操作界面更直观一些,系统更流畅——这算实操差别吧?当然也得看品牌调性,奥迪在用户心里还是靠谱、科技的形象,更容易被接受。华为的系统,再加上自研芯片,感觉是技术栈很强,但那些软硬结合、用户体验的细节,还是要经过市场验证。
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华为自己做手机,创新是靠硬件+软件一体化,但汽车不同,零件供应链太复杂,愿景很大,但靠一味追求最尖端的技术,可能忽略了零碎的体验。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关于昇腾芯片的部分,实际上,芯片产业链不说,能做出高性能芯片的公司少之又少。想想那芯片供应,几年前我就猜测,华为自己要完全掌控供应链不太容易(这段猜测有点随意,不太确信)。他们的芯片工艺,要么就高价抢手,要么就困难重重;只是华为的整体产业链布局似乎更趋于自给自足,那会不会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表现?我也曾疑惑,芯片和系统的完美结合,带来的真是极速体验么?还是只是一张漂亮的画皮?但技术越深,越难操控。
你办法没?我算了一下,假设华为能在2025年前实现全球汽车销量年增长20%,到2030年,或许能达到百万级别(这段只粗估,样本有限)。这相当于他们现在手机和通信设备的爆发式增长的缩影。只这次移动载体从手掌变成了车,涉及到制造、渠道、服务、品牌塑造的链条更长、更复杂。再说说合作伙伴,像江淮尊界S800,去年卖得不错,销量直接双Porsche(保时捷)的水平——这当中大概在提醒我:只要技术够,现在中国的高端制造能力支持出产品,利润其实挺好的。客户愿意花钱,愿意为懂人的技术买单,问题在于怎么让大众知道产品好不好。
我刚才翻了下我朋友修车的微信,他说:去年换的激光雷达,要两个星期排队,还是进口货。用起来还是挺好,就是换不好,价格也不太低。 这其实映照出供应链的两难:技术先进的部分,还在受制于成本与供应周期。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智能汽车,更像是软硬结合的高端定制车——不同于过去那种大众化拼装?这关系到研发——研发的效率很像面包师傅连续做面包,是个持续不断的工艺积累。压力在于,要不一直优化,要不就得有人愿意花大代价打破循环。
这里我得收回来两句,华为有意在做全栈式的方案,打造自己的生态圈。说实话,如果能持续提供一个底层稳定,还不用担心软件层面铺天盖地的bug或不兼容问题,那就像是在建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路,要不然,技术再牛,也只是一堆资料和实验室的模型。试想,这样的支撑,是不是能帮品牌赢得更多赢的机会?说到这我又犹豫,豪华车对品牌认知度要求高,单纯技术优势不一定能赢得全部芳心,还得靠品牌影响力铺开的。
我真想知道,未来会不会出现真正的全球化智造联盟?华为控股的技术优势和合作伙伴的本土制造结合,再结合渠道的本土化,能不能做到全球用户都认得懂的智能汽车?我觉得不能光靠技术冲击市场,更要懂人心。像销售沈老师经常说:用户就是要安安心心开车,技术太复杂,反而捆住了自己。怎么办?我觉得,品牌认知还得过硬,智造还得追求规模——不然就只是技术展览会。
你说,那些超级豪华车能走多远?江淮尊界S800到3000亿的规模,能做到新保时捷,我猜,最重要还是能把豪华的体验做到极致。是不是还要靠品牌的历史积淀?我其实挺怀疑的——品牌不是一朝一夕能造出来的。我觉得,现在的变革,除了技术,还得有市场的耐心。不然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这段还真没想过,如果华为把自己的经验从通信到汽车全盘复制,是不是要变成全栈车党?)能不能像手机那样,变成人人都能用得起的科技,才是真硬仗。下一步,猜测就是:如何用平民价格,享受未来豪华?这也是我时常担忧的问题。
到我还是会想:汽车不就像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越简单越好用。还能带点小情绪,比如车里那块小时候的车载手表,嗯……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可能我对未来的想象,总是夹杂着科技和温度。你觉得,这些新技术—生活—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还是说,被那些快节奏、大数据推着,反而变得遥远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