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车上班,路上那几个牌子车排成一条长龙,好像在排队等什么。估算一下,这车道上的车辆大多是紧张的家庭用车,或是刚刚买新车的跑腿族。其实也不奇怪,毕竟9月的销量预估125万辆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新能源占比能到58%,这是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数字,特别是在市场整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
我还记得上次跟一个同行聊天,他说:新能源这几年真是越做越细,以前都懂的纯电现在也细分出个插混、增程,甚至还有纯燃料车跟油电混合的。我点点头,心里暗想——是不是研发团队的思路也变得更碎片化了?像拼积木一样,哪块怎么拼,顾得上不?忽然想到,生产流程里,什么变速箱、动力总成……就像做菜,不同的组合和供应链上的零件供应节奏不同,调配得越细,越容易出差错。
前文我曾说新能源占比可能到58%,理由是统计上较多数据样本还不够多(样本少),但很有感觉,去年同期那一拨换新车后续的二手价格水涨船高,像个示范剂一样。而且,行业对这波需求的驱动,还是得从上游材料说起,锂电池、电机、控制芯片……这些都像厨房里的调料,提前拿出来,接着炒。你说这产业链上,谁是调味师?采购,还是研发?我还真觉得是采购,特别是供应商那边,谁能早点卡到芯片,谁就能抢占先机。
咱们说点干货,我跟几个4S店的销售打过招呼,最近他们都很忙碌。有个朋友说:车子不缺,就是配件闹点腾挪。其实都知道,车卖出去也得修,拆装、调教,这个流程也是供应链的一环。之前我翻了下笔记——某品牌新款车的样本手册,硬是那页电池热管理系统,挺复杂的。细节就是:电池包里装了个水泵、管路系统,类似内置空调。这个技术,成本其实不是很高(估算),但工艺难点在于封装和冷却效果。一句话,研发团队必须像调酒师一样,调出最佳配比。
这里要说一嘴的,去年我认识个修理工,问他:你觉得电池这玩意儿,最怕啥?他笑着说:出不过热,别让它过热。那时候我还笑,说:你们这技术真讲究。他的话道出了电池安全的核心——热管理。好比我们平常泡茶,水温不能太高,否则茶叶就像爆锅一样跑出来。电池过热,寿命出问题,甚至有安全隐患。是不是感觉?行业技术刚开始像个茶艺师。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追问:未来的电池技术,是不是会像茶叶一样,不断精进,甚至出现能自动调温的智能茶壶?这我猜,可能还不太成熟吧——毕竟电池材料更新快,研发新艺,没有那么快就加料。
这里要自我更正一下——之前说的技术像调酒师,其实我想表达的不是调配的复杂,而是每个细节都得精准把控,否则就可能调坏一壶。研发中的微调,就像调酒师在看杯子,看酒体。
说到成本,估算百公里的电耗大概在20至25度电(体感/估算),油车当时算了下油耗——在市区做个短途,油耗可能在百公里8升左右(估算,受驾驶惯影响大)。假设电价0.5元/度,7元/升,单纯算成本,电车百公里需要10元油钱,比油车低得多(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这还没有算维护费,电池更换还是个黑洞。
我身边有个人,一个熟悉的销售,曾经说:很多人买新能源,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觉得‘省事’。倒也对,少去加油站,按个按钮就走,挺方便。可是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一波需求突然爆炸,渗透率可攀升到58.1%,这么高的数据背后,是否意味着我们认知的用车惯要被彻底推翻?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未来电动车普及到一定程度,连加油站都要变成充电站甚至无感充电桩?这想象,跟科幻电影差不多。
你会不会觉得,这一切都像是一个等待成熟的过程?像在还没学会骑自行车时,突然就要上电动车的快车道。我也喜欢问自己:如果我自己换个角度来看,未来能不能所有车都用同一套充电接口?毕竟技术的标准统一,好像比实物本身更关键。标准化是否能像手机充电器一样,变成一个万能插头?可能吧,不然每次换车都得面对不同的接口货币。
哦,对了!就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新能源这样疯狂增长背后,最大的风险在哪儿?是不是政策突然收紧,会不会让这整个泡沫破了?我说这话,当然带点偏见,毕竟市场的泡沫不都是靠政策撑起来的吗。市场的想象空间还是挺大的。
我还想补充一件事:虽然我们都聊技术、供应链、市场,但最后驱动力其实在用户心里。就像我父亲,他说:你们这些年轻人,什么时候不买车就好了。很多家庭依然认为车是刚需,买车还是为了孩子、家人走得更远。那我又在想,谁会成为这些家庭的信任感来源?是不是那些能把用车体验真正做到用得顺心的车,以及最贴心的售后服务?
这点其实很微妙,毕竟,体验变得越来越数字化、碎片化。手机端点一下,预约、缴费、维护、再到查违章……所有流程都在手机上,可触摸的小细节,就是服务的软实力。我有时候觉得,车子越来越像个移动的家,也许未来之前你还得考虑家里有没有一个能依赖的服务网络?
说到这里,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难道人手充电的场景,会不会成为未来的标准配置?很多人都想,车在家充电最方便——有没有想过,这弄得后来,很多人家的插座要升级到专用的充电接口?这是不是就是变化的门槛——你家灯泡换了,充电孔也得升级,才行?
天啊,这么一想,好像又装得太简单了。技术和供应链不过就是生活中的升级包,谁掌握了先机,谁就能获得便利。
(这段先按下不表)可总觉得这个行业还在经历蜕变期,到时候或许还会出现一种超级快充技术,像是瞬间加满油。那个成本,谁能接受得了?我这脑海里还在浮现一个画面:一台充电器像手机快充一样,十分钟就能满电,用户乐得不亦乐乎。技术一变,基础设施就得跟着变,要不要投个亿去换线?
嗯……能不能说,新能源车的发展,实际上是一场未来生活方式的试验? 也许我们都还没搞清楚,这到底是谁在引领——厂商、政策,还是用户自己?我在想,这所有的变革,最后变成的,是不是其实只关乎一个词:信任。
噢,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电池可以自我修复比如像皮肤那样,出现伤口愈合,那会不会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彻底上升?还是这个自我修复技术还只是个科幻?或者只是个噱头?
……其实我挺喜欢这种未知的感觉。你觉得,未来车市还能再跳一次舞吗?或者说,现在的每一步,还只是个试错的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