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利润去哪了,财报数据存疑,投资者集体追问

最近,咱们老百姓聊天,除了聊房价、聊工作,很多人都开始聊起了新能源汽车。

这其中,理想汽车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这家车企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班里那个成绩忽上忽下的“偏科生”,让人有点看不懂。

一方面,它的成绩单确实亮眼,营业收入从几年前的两百多亿,一路狂飙到了一千四百多亿,这个增长速度,在国内的新造车企业里可以说是独一份了,风头正劲。

理想汽车利润去哪了,财报数据存疑,投资者集体追问-有驾

可另一方面,大家翻开它的利润账本,又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2023年,理想汽车还高高兴兴地宣布赚了117个亿,这可是个大数目,让很多人都觉得它终于“上岸”了。

结果没过多久,到了2024年,利润却一下子掉到了80亿左右,少了三十多个百分点。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这几十个亿的利润,难道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吗?

钱到底去哪儿了?

一提到利润下降,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两个最直接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现在打得不可开交的“价格战”。

如今的汽车市场,那可真是“神仙打架”,竞争激烈得不得了。

理想汽车利润去哪了,财报数据存疑,投资者集体追问-有驾

特别是像比亚迪和特斯拉这样的行业巨头,带头把价格往下猛降,其他车企要想活下去,就不得不跟着降。

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一开始还挺有性格,公开说降价不是什么好办法,是伤人伤己的低效竞争。

但市场是残酷的,话说出去没多久,理想自己也加入了这场价格混战。

特别是后来推出的理想L6,价格更接地气,一下子成了销售主力。

车卖得是多了,但每辆车赚的钱也实实在在地变少了。

这就像开个饭馆,原来一份菜卖50块能赚20块,现在为了多拉点客人,降到40块一份,只能赚10块,虽然客人多了,但最后算总账,利润可能还真没以前高。

第二个大家能想到的原因,就是搞研发。

这对于所有造车新势力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理想汽车利润去哪了,财报数据存疑,投资者集体追问-有驾

不投入真金白银去研究新技术、开发新车型,怎么能跟那些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车企竞争呢?

所以,把利润下降归咎于研发投入增加,听起来合情合理。

事实上,理想汽车在研发上确实没少花钱,研发费用从三十多亿一路涨到了一百一十多亿,每年都在大笔投入。

这笔钱,是保证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必要投资,是省不得的。

然而,如果仅仅把理想汽车利润的“消失”,简单地归结为价格战和研发投入,那可能就看得太表面了。

这两个因素确实存在,也确实影响了利润,但它们并不能完全解释那几十个亿的去向。

实际上,理想汽车是在下一盘大棋,它主动把赚来的钱,投到了两个更花钱、也更关乎未来的地方。

这才是它利润看起来“变少”的根本原因。

理想汽车利润去哪了,财报数据存疑,投资者集体追问-有驾

第一个大动作,就是下大力气建设自己的充电网络。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理想汽车在“补课”。

最早,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技术路线一炮而红,理想ONE这款车,能加油也能充电,彻底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

这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策略,因为它巧妙地绕开了当时新能源车最大的一个难题——充电难。

那时候,建充电站、特别是像蔚来那样建换电站,成本极高,风险也大。

理想通过增程式,轻装上阵,赢得了市场。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理想不能永远只停留在增程式领域,它必须进入纯电动汽车这个更广阔的赛道。

于是,纯电MPV理想MEGA诞生了。

理想汽车利润去哪了,财报数据存疑,投资者集体追问-有驾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开纯电车的用户,最关心的就是充电体验。

如果花几十万买了一辆高端纯电车,结果在公共充电桩充电要排长队,或者充电速度慢得让人着急,那用户体验就太差了。

为了让自己的纯电车主能享受到最好的服务,理想汽车不得不下定决心,自己动手,建设专属的超级充电站网络。

这笔投资可不是个小数目。

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建设一个理想超充站,包括设备、工程、电力增容等各项费用,成本大约在100万元左右。

我们再看理想的建设速度:2024年之前,理想的超充站还只有300多座,但光是2024年一年,就新建了超过1400座。

到了2025年4月底,全国投入使用的理想超充站已经超过了2200座,充电桩数量更是上万根。

理想汽车利润去哪了,财报数据存疑,投资者集体追问-有驾

大家可以简单算一下,这背后是几十个亿的巨额投入。

这些钱,都从公司的利润里一笔一笔地划出去了。

所以,这部分“消失的利润”,并没有真的消失,而是变成了一座座实实在在的充电站,立在了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城市里。

这是为理想汽车的纯电未来铺路,是一笔着眼于长远的战略投资。

第二个大动作,是全力以赴地提升产能,特别是纯电动车的生产能力。

这件事听起来有点矛盾。

一方面,有消息说理想放弃了在重庆建第三工厂的计划,让人感觉它的产能好像挺充足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从它的财报里又能看到一些不寻常的迹象。

理想汽车利润去哪了,财报数据存疑,投资者集体追问-有驾

在过去几年里,理想汽车的员工总数大幅增加,但具体到各个岗位,增长情况却大不相同。

销售人员的增速相对平稳,研发人员在2024年甚至还略有下降,但生产线上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数量,却出现了超过60%甚至70%的爆炸式增长。

这说明什么?

说明理想正在把大量的资源和人力,都集中投入到生产制造环节。

为什么这么做?

答案就在不同车型的提车等待时间上。

现在去买理想的增程式汽车,比如理想L6,交付速度非常快,普遍两周内就能提车,如果运气好碰到匹配的现车,甚至两天就行。

但是,如果你想买纯电的理想MEGA,那就得有耐心了,等待周期长达九到十一周,也就是两三个月。

理想汽车利润去哪了,财报数据存疑,投资者集体追问-有驾

这个鲜明的对比,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们:理想的增程式生产线已经非常成熟高效,但纯电动车的产能却严重不足,成了一个明显的短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理想必须对现有的工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升级,增加生产线,招聘和培训大量的新工人。

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短期内必然会影响公司的利润表现。

这笔钱,花在了刀刃上,是为了尽快缩短纯电车型的交付周期,满足市场需求。

所以,当我们把这些点都联系起来看,理想汽车的战略意图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它并不是在被动地应对市场变化,而是在进行一次非常主动和深刻的自我转型。

它正在用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增程式车型所赚来的丰厚利润,去为自己更宏大的纯电动未来,进行一场“饱和式”的投资。

一方面,它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充电网络,解决纯电车的“补能焦虑”;另一方面,它在工厂内部加足马力,解决纯电车的“产能焦虑”。

这就像一个家庭,把眼下赚到的钱,没有全部用于消费和享受,而是拿出一大部分,给孩子投资教育,为家庭购置更稳固的资产。

短期来看,手头的现金流会变得紧张,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为了一个更强大、更有保障的未来。

理想汽车“消失的利润”,正是它为未来投下的赌注,也是一个中国品牌敢于直面挑战、着眼长远的魄力体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