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把四代帕杰罗的官方改装版看了个遍,感觉真的是升级不止一点点。竞品区隔很大,尤其是外观设计,改装件丰富,纯粹是千人千面。之前和朋友聊天时,他笑着说:你这车改起来像个变形金刚?我当时就想,嘿,不只是外观,改装的细节就像给你身上的旧衣服加了个新装检验,却还怕出错。
拿这次的套件说吧。上个月我做了个估算:全部装下来,材料成本大概在2万到3万(样本网少,估算偏保守),还得算工时,可能得加个1.5到2倍才算完整。就说这个套件中的JAOS前保险杠护板,带LED日行灯,感觉就像给车穿上一件闪亮的外套。再加上车顶撒个扰流板,心里暗喜:看起来机动性能更快,其实那是个视觉效果。问题来了,车顶扰流板的固定会不会影响原本的车顶行李架?这倒成为我第一疑问。
记得刚前几天我在车展遇到个修理工,他说:改装还是得看你用的场景,要真跑山路,那点空气动力学改善倒靠谱。我心想,是不是很多改装其实只是面子工程——扮靓看得见,性能可能差不了太多?可换个角度想,汽车研发就像盖房子,最开始设计时,结构要稳定,不能只求炫。咱们改装套件就像额外加个花架子,不理解原理就乱来,倒不如多问问,省得前一秒觉得帅,后一秒车子崩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很多改装件实际上是由供应链精准配合的结果。有点像我家那块超市调料柜,从香料到调味料,供应商少说也得有5个以上合作伙伴。每一次订单,背后实际可能经过几十个环节:采购、仓储、质检、物流……流程复杂得不得了。比起家用电器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汽车改装的供应链真的是点多面广。你知道,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BATTLEZ全套护板一共包括些什么?嗯,大概7到8个不同的组件,重点部分有前后护板和挡泥板,都是手工或者半自动组装,成本和风险都高。
这也让我想到,很多人抱怨改装踩雷,但不是改装件不好——只是配合不好。某个改装套件包标榜完美匹配,但实际上可能需要自己动手调整几下才能匹配原车位置。你说,厂家设计套件时,怎么会对每台车的细微差别都完美考虑到?我猜(不细想过,但觉得有点可能),工厂其实就是像半成品,标准化很多,个性化还得靠车主自己二次改造。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角落的照片,是我那台帕杰罗停在车库角落,侧面新装的VICTORON ASTELLA轮毂,17×8.0J+27,6H139.7规格。这个轮毂光看外型很炫,银色反光还带点蓝色调,但其实它的心思很细:用料比我想象中差不了,考虑到日常开,估算每百公里动力成本应在0.3元左右(心算的粗略值,忽略油耗波动)。你知道,这也算是实操中的一点——轮毂的重量直接影响油耗和操控,毕竟,重量轻一点,反应快一点。
说回来,我的疑问还留在那:不同品牌的挡泥板,黑色的那个,安装后,密封性如何?真的能挡住泥水,可有人试过装完后,车内还是会不时有泥点黏在脚垫上?,这才是实际胜负的体现。或者说,很多这些改装其实都看似阻挡,实际上都在给车加点保鲜剂,让人挑个心情。
这个市场很微妙,供应链、研发、用户需求各种博弈。有时觉得,换个角度去看,大部分改装不是为了性能极限,反而是要个性化,让车变得和自己更像。你问我,会不会觉得烦?当然会,尤其在一堆拆件和工具堆成山的那个瞬间。但,有个念头在我心里:其实车本身就是个载体,改装就是个投其所好的过程。只是,怎么不让个性变得实用而不是浪费呢?
说到个性这事,我还真没仔细想过,不知道有人会不会把改装变成一种另类的自我表达。比如某个同事,他改装的据说是猫眼LED灯,夜晚开着特别亮,却也很刺眼。你知道,有时候我会想:难道大家都追求彰显,就不怕燃气冒火或是成为街头焦点么?也有人说,那是玩味,我觉得暗暗笑:你们这些改装控,真的是个性爆棚吗?还是仅仅为了被看见做了这一切。
每次我准备动手装配前,总会想到:到底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实际?有时候很矛盾。尤其面对那些复杂的零件,装完后心里还想着:这是不是多余?但,又忍不住想炫耀一下效果,到底是谁在里面起决定作用?这问题挺琢磨的。
留个悬念吧:我还在犹豫,要不要给那套轮毂换个更亮的颜色。到底,换色是不是又走偏了?还是我只是在找借口让自己多折腾一会儿。你说,真正的车主,是装点自己,还是装成别人的期待?这条线,其实没那么明显。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