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车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可以说是给所有买了或者想买智能汽车的朋友们提了个醒。
您是不是也经常在广告里看到,那些新车又是自动跟车,又是自动拐弯,甚至还能自己找车位,感觉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一下子就实现了?
销售人员也拍着胸脯跟您保证,这叫“L2+级辅助驾驶”,能“解放您的双手双脚”。
听着是挺美的,可真到了马路上,这套系统到底是靠谱的“老司机”,还是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实习生”呢?
这不,央视和懂车帝联手搞了一次大摸底,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直接把很多车企吹的牛皮给戳破了。
这事儿得从上周那个大测试说起。
央视和懂车帝这次是动真格的了,他们没选那种平坦无人的测试场,而是直接把车开到了真实的高速和城市道路上,专门模拟那些咱们新闻里常见的、特别容易出事的场景。
比如,你在城市里开车,路边停着的车门突然打开,或者从视觉盲区里突然蹿出来一个行人,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鬼探头”。
还有高速上,前车突然一个急刹车,或者晚上开车遇到没有明显标识的施工路段。
这些场景,别说是机器了,就是咱们老司机碰到了都得惊出一身冷汗。
他们找来了市面上最火的36款车,什么新势力品牌、传统大厂的热门车型,基本都到齐了,就像一场智能汽车的“全国统考”。
考试结果出来,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或者说,是一家欢喜,大家愁。
在最复杂的城市道路测试里,成绩单非常直观。
拔得头筹的,竟然是特斯拉的Model X,通过率高达88%。
要知道,这还是在它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FSD还没正式进入中国的情况下测的,用的只是基础版的Autopilot。
它唯一丢分的地方,是在一个倒车时躲避移动行人的高难度项目上。
反观其他很多车型,表现就有点不尽如人意了,遇到突发情况,系统要么反应慢半拍,要么干脆就“死机”了,直接撞上障碍物。
到了高速公路测试,情况更是一言难尽。
有些车连最基本的识别前方静止车辆然后刹停都做不到,直接就撞上去了。
这要是放在真实的高速上,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公布成绩,高速路段通过率最高的,还是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3以83%的成绩并列第一。
懂车帝的主持人也说得很明白,搞这个测试不是为了分个高下,拉个排名,而是想告诉所有车主一个最朴素的道理:现在的技术,还没到能让你完全撒手不管的地步,广告里吹得再神,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
这个测试视频一放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首先是咱们普通消费者,很多人看完视频都惊了。
以前觉得花大价钱买的“智能配置”是高科技,现在一看,原来自己每天信赖的,可能是个不太靠谱的“半成品”。
不少车主都开始反思,以前开车时是不是太依赖这些功能了,一边开着辅助驾驶一边刷手机,现在想想都后怕。
这下好了,大家的幻想破灭了,安全意识反而上来了,也算是一件好事。
紧接着,监管部门也注意到了。
交通管理部门很快就发声了,说得很清楚,如果司机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的时候,真的敢把手离开方向盘,眼睛不看路,一旦出了事故,不仅要负全责,还得接受处罚。
这就等于从法律层面给大家划了一条红线,别再把“辅助”当“全自动”了。
车企那边也老实多了,以前宣传的时候,恨不得把“自动驾驶”四个字印在脑门上,现在都开始悄悄改口,强调这是“高级辅助驾驶”,需要驾驶员时刻保持专注。
你看,央视这个“小举动”,一下子就把整个行业的风气给扭转过来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又传来一个消息,说特斯拉那个更厉害的F-S-D,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系统,最快今年8月就要在中国正式上线了。
这下,国内的汽车厂家压力就更大了。
如果说这次测试是给国产智能驾驶提了个醒,那FSD的到来,就像是给市场里扔进了一条凶猛的“鲶鱼”。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特斯拉的技术路线跟很多厂家不一样。
它主要靠摄像头,像人的眼睛一样去观察和学习,通过分析海量的真实路况数据来训练它的“驾驶大脑”。
而我们很多车企,比较依赖高精度地图。
高精度地图好是好,但它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更新不及时。
比如路上突然多了一个路障,或者临时修路,地图上是没有的,车子可能就识别不了。
而特斯拉的系统,理论上是能像人一样“看到”这些变化的。
这次测试,等于是在FSD正式进来之前,免费给它做了一次效果惊人的广告。
大家一看,好家伙,基础版的都这么厉害了,那完整版的还了得?
这无疑会大大提高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期望值。
以后大家买车,可能都会下意识地拿特斯拉的标准去衡量其他车。
这对我们的国产品牌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过去那种靠堆配置、玩概念的打法行不通了,必须在核心技术上拿出真本事,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当然,我们也要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竞争才有进步。
特斯拉这条“鲶鱼”虽然凶,但它也能激活整个市场的活力,逼着我们的自主品牌去攻克技术难关,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现在测试数据清清楚楚摆在面前,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车企们不敢再信口开河地宣传,交管部门也开始制定更详细的规则,要求说清楚辅助驾驶能在什么条件下用,不能在什么条件下用。
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它能让真正用心做研发的企业脱颖而出,淘汰那些只想投机取巧的品牌。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反而要感谢这次有点“打脸”的测试,它虽然过程有点尴尬,但结果是好的,它让消费者更清醒,让厂家更务实,让法规更完善,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交通参与者。
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但它至少让大家看清了现实,走上了一条更踏实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