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汽车行业变化得可真快,品牌多得数不过来,拼销量、拼价格,天翻地覆。但有这么一家厂商,始终低调得像个“隐形人”,却在海外市场干得如火如荼,成绩亮眼。
没错,这家就是奇瑞,到了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直冲4800亿元,比去年增长超过一半,还出口了114.46万辆汽车,连续22年稳居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的位置。
这消息一传开,大家都忍不住夸:真是牛逼哄哄的!
跟比亚迪一比,虽然比亚迪总销量达到了427万辆,营收也是7771亿元,但出口只有41.72万辆,虽然增长了67%,可跟奇瑞的体量相比,差得挺远的。
奇瑞这次动作,可以说是在低调中赚大钱的典范,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广告炒作,就靠扎实的海外布局,把钱赚得多得不行。
奇瑞成立于1997年1月8日,地点在安徽芜湖,起初条件挺艰苦,尹同跃从一汽过来担任总经理,带领公司开始发展。
尹同跃1962年出生在安徽巢湖,1983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专业毕业后,就到了一汽,最开始在基层装配线上干,慢慢往上升,直到当上一汽-大众总装车间的主任,这一干就积累了12年的实践经验。
1996年,尹同跃离开了一汽,加入了芜湖的汽车项目,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工厂。
1999年4月,奇瑞的第一台发动机正式下线,同年的12月,第一辆轿车也顺利出厂。尹同跃一直强调技术自主,奇瑞在早期就专注于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研发,避免对外资产生依赖。
尹同跃依然是中共党员,还曾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他带领奇瑞从一个地方的小厂,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不过,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坎坷,比如早期产品定位偏向低端,国内市场口碑有所起伏。
奇瑞的出口历程可以追溯到2001年那会儿。
那会儿,叙利亚的商人对风云轿车挺感兴趣,促成了第一批12辆出口。之后订单越堆越多,规模涨到上千辆。到2003年,成立了国际部,正式展开海外市场的布局。
要说起来,奇瑞比上汽集团起步早了整整五年,2003年就开始搞国际市场了,而上汽到2008年才正式开展海外业务。到2024年,奇瑞的出口范围已经涵盖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用户也超过了1200万,还在不少地方建了10个生产工厂。
俄罗斯是奇瑞的最大市场,销售量仅次于本地品牌;在巴西,瑞虎8卖出了2.78万辆,挤进了前十名的榜单。中东、中亚和南美这些地区多数还是挺依赖进口燃油车的,毕竟那里油源丰富,油价低,奇瑞的燃油车型正好符合这些需求。
出口里面,燃油车占了大头,大概80%,平均售价差不多10万左右,利润虽说不多,但销量挺大。到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了585.9万辆,比去年增长了19.3%。奇瑞的份额约为17.86%,在贡献的1173.58亿美元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奇瑞能够如此猛的出口,主要得益于它的本土化策略,想想看,奇瑞不仅仅是在卖车,更是在建厂带动当地的就业工们。
到2023年2月,奇瑞投入了4亿美元在阿根廷建工厂,而到2024年4月,又跟西班牙的EBRO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想带动老品牌的复兴,还创造了1000个岗位,成了中国品牌在欧洲的第一个整车生产基地。
奇瑞的经销商超过1500家,服务点遍布各地,覆盖面还挺广的。
产品调配也挺接地气的嘛,南美那边路况复杂,就提升点动力;中东那边风沙大,就强化密封性能。尹同跃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进市场之前得考虑能给当地带啥好处,而不是只想着赚多少钱。
这种合作共赢的办法,让奇瑞在偏远落后地区稳扎稳打,避免了跟欧美那边抢饭碗的尴尬冲突。
比亚迪在2024年出口了43.3万辆,主要还是靠新能源车,但因为起步比较晚,海外工厂也少,虽然增长挺快,但总量不算太大。王传福自己都说,要向奇瑞学习怎么布局全球市场。
来看一下整体的业绩情况。
奇瑞2024年的总销量达到了260.39万辆,和去年比增长了38.4%,其中新能源车型卖出了58万辆。总营收达到了4800亿,比去年多了1500亿,利润主要来自海外市场,因为国内燃油车的竞争太激烈。
集团首次跻身世界500强,排名到第385位。出口量从2021年的26.92万辆飙升到2024年,增长超过4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2.8%,远超中国汽车出口的平均水平。
2024年,中国的出口总量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奇瑞的贡献不可忽视,每五辆出口的汽车里面,差不多就有一辆是奇瑞的。
比亚迪的总营收更高,但它的出口收入只有1004亿,而奇瑞的海外销量几乎占了一半,赚的可是相当有料。这两个品牌风格差别挺大的,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称霸,而奇瑞则靠燃油车出海低调发迹,稳稳地赚着钱。
不过,奇瑞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墨西哥、巴西、阿联酋和比利时这些国家,欧美地区的份额相对较少。
从2024年9月27号开始,美方将对中国汽车提高到100%的关税,还禁止技术进口;而欧洲方面则是征收了长达五年的反补贴税。这样一来,奇瑞在欧美市场的道路就变得不太好走,利润的天花板也受到限制。
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得不得了,奇瑞的燃油车还挺依赖的,转型速度也算慢了点。尹同跃说这就像是在高速路上蹲下系鞋带,意思就是说暂时落后,但肯定会追上去的。
到2025年上半年,奇瑞的总销达到了126.01万辆,和去年比增长了14.5%。其中新能源车卖出了35.9万辆,涨了98.6%;出口部分达到了55万辆。
到了2025年,奇瑞全力发展新能源,还携手华为合作打造智界品牌,8月7日签署了战略2.0协议,他们投入超过百亿资金,组建了一个由5000人组成的团队。
高端系列星纪元已经推出,尹同跃亲自连续直播了4个小时,现场进行开车测试。
首次公开募股(IPO)已经在路上啦,早在2004年就开始筹划,到了2025年2月28日,奇瑞正式递交了港股招股书,到了8月27日,证监会也批复啦,芜湖投资控股集团持股21.17%。要是一切顺利的话,预计在三季度就能挂牌啦。
上市一到,资金链就能充实些,补足新能源方面的短板。不过呢,研发投入比例比起同行还算低,产品的竞争力还是得进一步增强。新能源市场的淘汰赛挺激烈,奇瑞出手得还算早,但战略上有点犹豫,定了个2025年的目标:销出320万辆,争取进入全球销量前十名。
奇瑞这套路,真是挺有心思的。
不是盯着价格乱比,而是在专注攻关核心技术。发动机测试那是相当严格,能扛起7.6吨的重物呢。在海外,不光是卖车,还融入到当地,建厂提供就业岗位,带动经济发展。
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展现出强大实力,而奇瑞则在燃油和新能源方面寻求平衡,出海经验也相当丰富。到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预计达585.9万辆,虽然2025年的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但奇瑞的市场份额依然很大,这转型可说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尹同跃的带领下,奇瑞从芜湖的小作坊成长为全球第11大车企,虽然过程里有争议,但数据说话。面对未来的新能源市场,大海般的红海,奇瑞得换个引擎,加入智能的血液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