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崭露头角,七成展商来自中国在技术和价格优势下不断挤压欧洲传统品牌的市场空间

在欧洲,没人能忽视最近这几年中国汽车的崛起,尤其在电动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品牌像比亚迪、蔚来、小鹏,换了个蹬,开始在欧洲车展上亮相了。你能想象吗?去年欧洲市场的新能源车销量中,中国品牌占比不到10%,这一份额体感,可能还不到1/20,但变化快得令人咋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份调研,欧洲消费者对性价比和技术可靠性的关注明显提升。对比两款同级车型:比亚迪海豚3万元的定价,绝对是吸引眼球的亮点(样本少,估算一下,欧洲区销量少,可能只有几百辆的体感)。反观欧洲传统豪牌,比如宝马iX3,刚推出时价格都在4万欧以上,续航也没特别亮眼——但它们的成熟度、售后体系一直稳得一逼。

慕尼黑车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崭露头角,七成展商来自中国在技术和价格优势下不断挤压欧洲传统品牌的市场空间-有驾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细节。昨天跟一位欧洲同行聊起新车,他们都在问:靠价格杀、还能撑多久?一位销售说:现在欧洲消费者,更看重什么?快充,续航,还是品牌调调?我说,估计还是整体体验,但这个体验里,价格占了很大一块。毕竟,比亚迪比过去那些便宜货,在技术和品质上差不了多少。你觉得呢?是不是也觉得——价格低,意味着我能省下不少心?

不过讲真,欧洲市场这边的套路挺复杂。就像我之前描述的,传统车企用了一辈子慢慢建立起来的信任牌,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破。而且,欧洲消费者对品牌的感情不像中国那么务实,他们更多是看信誉度+体验感。所以你会问:中国车在欧洲站稳脚跟,可能还得等多久?我其实也没细想过这个时间表,估计得几年——但我觉得至少得在售后和渠道上再下功夫。

慕尼黑车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崭露头角,七成展商来自中国在技术和价格优势下不断挤压欧洲传统品牌的市场空间-有驾

我还记得一次在展厅看到,宝马推出新电动车,那份神采飞扬的样子让我有点迷茫:传统巨头还是算盘打得很精,花了100亿欧元研发,用户接受度现在还处在观望状态——怎么说呢,大家都在等体验验证。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究竟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才能打破先用后信的循环?直白点说,还是得让人用过之后,觉得我没有后悔。

你是不是会想到:如果中国车真能用价格和技术压倒一片,欧洲是不是就要变天?这问题我还没仔细琢磨过,只是觉得:在复杂的产业链里,一环接一环,技术、成本、渠道,反正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胜负走势。供应链就像做蛋糕,你用的是牛奶、面粉,突然发现,麦当劳都用健康食品了,我还用死面糊,要不要反思一下?(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注意到,车展上除了中国元素,欧洲车企还在试图挽回点面子。宝马的Neue Klasse系列,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我猜它更多是想升级皮囊——实际上就是换个平台、用新的技术充数,究竟能不能打破性能差距?这还得等用了才知道。

慕尼黑车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崭露头角,七成展商来自中国在技术和价格优势下不断挤压欧洲传统品牌的市场空间-有驾

我还常常在想:欧洲人对品质的执念到底有多深?有人跟我说:欧洲消费者心里总觉得,国产汽车便宜,总归不可靠。但实际呢?我估算,一辆性能不错、价格合理的纯电车,全成本(包括充电、维护)可能在百公里5欧元以内(这其实是个很粗糙的炮制估算,估计也靠谱,毕竟电费便宜嘛)。实际上,低成本运行,才是真正赢得信任的关键。

这个时候,一个细节浮起:去年我带朋友去看新车,结果发现新款BB车售后服务链条还比不过老牌子。朋友笑:这车才不到两万,但售后就像在试用一样。是不是感觉,便宜不一定代表售后就差,但差不多就够了?

有人会问,欧洲消费者究竟会不会被价格牵着鼻子走?实际上,这就像买不买菜一样,价格虽重要,但买得到新鲜、靠谱的,才是真正的需求。对中国车企来说,要考虑的不只是价格战,更要做的是场景体验。

慕尼黑车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崭露头角,七成展商来自中国在技术和价格优势下不断挤压欧洲传统品牌的市场空间-有驾

欧洲市场的心态在变。你觉得他们会不会渐渐接受中国制造的标签?我觉得,要成功,得让中国车变成欧洲人的汽车,这中间那点小情绪真的很难抓得透。一方面,人们不太相信便宜货,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付出昂贵的代价来试错。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质疑:当价格和技术"双双具备"时,用户愿不愿意从信任跳到体验?这个转变,或许比车子的性能本身更难把握。

慕尼黑车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崭露头角,七成展商来自中国在技术和价格优势下不断挤压欧洲传统品牌的市场空间-有驾

这场中欧之战,还远不是结束。等到你走在欧洲街头,看到满街的电动公交车,或许会突然意识到:这股潮流,已经在慢慢铺开了——只是不知道,你我还能不能抢到风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