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4把530公里续航做到7万块,半固态电池都用上了,24天订单破4.5万台,有些对手可能要重新算账
半固态电池这东西,去年还在高端车型的发布会上被当作“未来技术”来讲。今年就装到了一台不到7万块的电动车上,而且还是批量交付的那种。工厂三班倒,24天订单破4.5万台,上市首月交付接近1.2万辆。配置单传到几个做车的朋友那儿,看完都没说话,过了会儿有人回了句:“这价格,不太好接。”
配置往那儿一摆,门道就出来了
全新MG4的配置表,我前前后后看了三遍。CTB电池车身一体化、一体式热管理、93.8%的得房率,这几个东西单拎出来都不算稀奇,但凑到一块儿出现在这个价位,多少有点意思。
530公里续航放在9万出头的价位段,400公里版本直接干到7万以内。算算账就知道,这个价格带以前基本是300多公里续航的天下。现在多出来的这100多公里,对那些每天通勤50公里左右的人来说,充电频率能从三天一充变成五六天一充。
半固态电池的事儿,业内其实已经讨论了两三年。能量密度比常规锂电高,安全性也更好一些。只是之前成本下不来,大家都在等。现在这个价位能用上,要么是技术突破了,要么是有人愿意砸钱铺量。不管哪种,对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坏事。
混动市场,各家算的账不一样
荣威M7 DMH这车,160公里纯电续航够扎实。我一朋友开荣威D7 DMH,前段时间专门跑了趟长途测油耗,最后算下来百公里2点几升。当然,这个数字跟驾驶习惯关系很大,但至少说明系统的底子不差。
DMH6.0那套混动系统,核心是能量管理的算法。什么时候用电、什么时候烧油、什么时候边充边用,全靠这套逻辑来调度。做得好的话,能把发动机一直维持在最经济的转速区间,电池也不会频繁大幅充放。
AI mCDC动态悬挂听起来挺玄乎,实际上就是能根据路况实时调整阻尼。高速过弯的时候硬一点,压减侧倾;烂路的时候软一点,过滤颠簸。这种配置以前多见于三四十万的车,现在往下走了。至于效果如何,可能还得等跑个一两年的车主来说。
渠道铺得这么猛,背后有算盘
今年前三季度办了8场招商会,800多家投资人进场,平均每个月新开60多家店。这种扩张速度在行业里不算最激进的,但能吸引这么多人真金白银往里砸,多少能看出点市场信心。
经销商不是慈善家,愿意投钱开店,无非是看中了三个东西:产品有竞争力、价格体系稳得住、厂家的支持政策到位。前两年有些品牌网点铺得很快,后来又大面积退网,就是这三个环节没算清楚。
年底MG经销商要突破400家,荣威新增200多家店。这个布局重点在三四线和县城,看得出来是要抢那些以前被合资品牌占着的市场。那些地方的消费者,买车更看重实用性和性价比,品牌溢价没那么重要。
欧洲那边的数字,值得琢磨
MG今年在英国卖了5万辆,市占率4%。这个数字单看可能没感觉,但要知道英国市场对车的要求挺高的,安全法规、环保标准都很严。一个中国品牌能站稳脚跟,说明产品确实过了关。
西班牙增长58%,意大利33%,德国260%。德国那个增长率看着夸张,但基数小,实际销量可能也就几千台。不过能在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地方打开局面,本身就不容易。
海外市场的打法跟国内不太一样。欧洲人买车更理性,不太吃营销那一套,主要看产品本身。MG能在那边卖得动,一方面是性价比确实到位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欧洲本土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上慢了半拍,给了机会。
技术底座这事儿,需要时间来验证
“七大技术底座”听着挺唬人,但说白了就是把核心技术模块化,然后在不同车型上反复用。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摊薄成本,坏处是前期投入巨大,而且容错率很低——一个模块出问题,可能影响一整条产品线。
星云平台、珠峰架构、银河方案,这些名字起得很科幻,但最终还是要落到产品上来看。MG4的续航表现、M7 DMH的油耗数据、智己LS6的底盘调教,这些才是技术底座真实水平的体现。
智己LS6那个蟹行模式,横着挪车,对新手来说确实有用。但这种功能更像是锦上添花,不是必需品。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得看三电系统稳不稳、智能化好不好用、长期可靠性怎么样。
这场仗,才刚开了个头
价格打到这个份上,后面的事儿就不好说了。有人会跟进降价,有人会另辟蹊径打差异化,有人可能扛不住直接退出。市场就是这样,每一轮洗牌都会淘汰一批,也会冒出来一批。
MG4和M7 DMH这两款车,从产品力和定价看,确实找到了一些突破口。但买车不是买手机,三年五年的长期表现才更重要。电池衰减快不快、小毛病多不多、维修保养方不方便,这些都得时间来证明。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这个价位的电动车,配置和续航已经卷到这个程度了。那些还想靠品牌溢价多卖几万块的,日子可能不会太好过。接下来怎么打,边看边说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