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曾经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飞度吗? 当年它可是无数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平民超跑”,月销量轻松破万,二手车市场里甚至比新车还抢手。 可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全国竟然只卖出了16辆! 这个数字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仿佛一夜之间,神车就从云端跌入了谷底。
到底是什么让飞度沦落至此? 我们不妨先看看最直观的数据。 2025年9月,飞度的销量仅为16辆,而去年同期还有近800辆,同比暴跌了98%。 如果把时间拉回到四年前,2021年飞度巅峰时期月销能达到1.5万辆,累计在华销量超过130万辆。 如今它在小型车销量榜上排名第17位,而榜单前十名全部被新能源车型占据,比如五菱宏光MINI EV月销51743辆,吉利银河星愿月销48080辆。 这些竞品的销量是飞度的上千倍,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飞度的衰落并非偶然,首先得从它自身的产品力说起。 2021年新款飞度上市时,就因为配置过于“简陋”被全网吐槽。 入门款潮启版竟然连喇叭都没有,钢轮毂、塑料内饰、鼓刹这些配置在2021年显得格外扎眼。 更离谱的是,直到2025年的最新款,低配车型依然没有中控大屏,倒车影像只有顶配才提供,内饰塑料感严重,智能网联功能几乎为零。 对比同期比亚迪海鸥的10.1英寸旋转屏、语音控制系统和L2级驾驶辅助,飞度仿佛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本田对市场的误判也是关键因素。 当中国消费者开始追求科技感和体验感时,本田却坚持“够用就好”的策略。 2024年广汽本田经销商退网率高达15%,研发团队大量流失,电动化项目推进缓慢。 本田甚至将2030年电动车销量目标从60%下调至30%,转而押注混动技术。 这种战略摇摆让飞度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反而在燃油车路线上越走越窄。
用车成本的优势消失更是致命一击。 飞度百公里油耗约5升,每公里成本0.4元,而比亚迪海鸥等电动车每公里成本仅0.05元,充电费用不到燃油的十分之一。 新能源车还能享受购置税减免和绿牌政策,飞度却要面对限行限购的压力。 对于精打细算的小型车用户来说,这笔账算下来,谁还会选择一台每年多花几千块油费的燃油车?
外部环境的巨变同样不容忽视。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78%,小型车市场彻底被电动车型重塑。 五菱宏光MINI EV起售价3万元,吉利银河星愿标配快充和智能座舱,奔腾小马、奇瑞QQ冰淇淋等车型也在空间和配置上全面超越飞度。 这些车不仅价格更低,还提供了更安静的驾驶体验、更平顺的加速感,甚至外放电等拓展功能,直接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代步工具”的升级需求。
飞度不是没有尝试过自救。 2025年新款飞度调整了前脸设计,采用分体式大灯,但轴距和动力总成依旧沿用老款的1.5L发动机,最大功率91千瓦。 用户普遍反馈“换汤不换药”,评论区充斥着“本田还在装睡”的批评。 有业内人士建议,如果飞度能将价格降至6万区间、加长轴距并升级智能配置,或许还能挽回部分市场,但本田始终没有采纳这些建议。
飞度的困境其实是合资品牌整体萎靡的缩影。 它的姊妹车型本田Life在9月只卖出3辆,凌派月销7辆,CR-V插混版也仅有10辆的业绩。 此前铃木、三菱已经退出中国市场,现代、起亚等品牌同样销量腰斩。 反观自主品牌,比亚迪海鸥单月销量突破4万辆,长安Lumin、MG4等车型也稳居销量榜前列。 这种对比鲜明地反映出市场格局的颠覆性变化。
消费者购车逻辑的改变同样值得深思。 十年前用户选车看重“省油耐用”,现在则更关注“智能体验”。 年轻人会对比车载大屏的流畅度、语音助手的响应速度,甚至能否用手机远程控车。 飞度引以为傲的“魔术空间”和发动机可靠性,在智能化浪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有车主在论坛吐槽:“开飞度就像用老人机,而新能源车已经是智能手机了。 ”
渠道网络的萎缩进一步加速了飞度的衰落。 2024年以来,广本一线城市4S店关闭超过百家,二三线城市售后网点也在收缩。 一位离职销售透露:“现在店里一个月都难见到一个问飞度的客户,试驾车落满灰也没人开。 ”相反,新能源品牌直营店开进商场,试驾预约排到周末,这种反差凸显了传统4S店模式的僵化。
飞度的案例还折射出日系车企的集体困境。 丰田、日产等品牌同样面临电动化转型迟缓的问题。 丰田bZ4X上市后因充电效率低下被诟病,日产轩逸纯电版销量长期低迷。 这些品牌曾依靠燃油车技术壁垒占据市场,但如今在电池、电控、智能座舱等新领域明显落后于中国车企。 有分析师指出:“日系车的工程师文化过于保守,迭代速度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
政策导向也在推动市场洗牌。 2025年国家新能源补贴虽已退坡,但绿牌路权、充电桩基建完善等利好持续发酵。 北京、上海等限牌城市新能源号牌中签率远高于燃油车,小区充电桩安装率超过70%。 这些变化让电动车的使用便利性大幅提升,燃油小型车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飞度的粉丝群体老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社交媒体上,飞度话题的讨论者多是“情怀党”,而年轻用户更热衷分享新能源车的科技功能。 某汽车论坛的调研显示,00后购车群体中仅有2%会考虑燃油小型车,其余均将电动车作为首选。 一位“95后”消费者直言:“飞度看起来像我爸那辈人开的车,现在谁还买一台不能OTA升级的车? ”
二手车市场的崩盘更是雪上加霜。 飞度曾是“保值神器”,三年保值率超过70%,但2025年已跌至40%以下。 二手车商坦言:“现在收飞度等于砸手里,新能源车置换时抵扣价都比它高。 ”相反,比亚迪海豚等电动车型保值率稳定在60%以上,电池终身质保政策消除了用户的后期顾虑。
供应链成本的压力同样影响着飞度的命运。 2024年至今,动力电池价格下降30%,而发动机、变速箱等燃油车核心部件成本却因排放标准升级而上涨。 本田工厂生产线仍以燃油车为主,规模化优势减弱,导致飞度终端降价空间有限。 相比之下,比亚迪e平台3.0的零部件通用率高达70%,成本控制能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飞度的衰落轨迹仿佛一部快进的纪录片。 从2014年第三代飞度上市时的“地球梦发动机”光环,到2021年因减配被骂上热搜,再到2025年月销16辆的惨淡数据,每一步都踩错了节奏。 有车主在短视频平台感慨:“当年加价买飞度觉得是投资,现在看简直是消费降级。 ”
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在飞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价位区间,比亚迪海鸥提供全系气囊、ESP车身稳定系统,吉利银河星愿标配540度全景影像,而飞度低配版连侧气囊都需要选装。 某汽车媒体实测显示,飞度零百加速10.6秒,海鸥电动版仅需7.5秒,差距几乎是一代产品的代际。
经销商的无奈反应也是现实写照。 某广本4S店销售经理表示:“现在推飞度只能靠大额优惠,但降价又伤害品牌形象,形成恶性循环。 ”据悉,飞度终端优惠已放大至2万元,但进店客户仍被新能源车型分流。 甚至有销售私下建议客户:“要是预算够,不如看看隔壁品牌的电动车。 ”
飞度的案例引发行业对传统造车逻辑的反思。 有业内人士指出:“燃油时代的产品迭代周期是5-7年,但电动车迭代只需1-2年。 飞度8年才换代一次,而比亚迪一年能推出三款改款车型。 ”这种速度差异直接决定了市场响应能力。
用户需求的变化细节同样耐人寻味。 新能源车主会炫耀“用车机大屏刷短视频”“手机遥控提前开空调”,而飞度车主只能谈论“油耗低”“保养便宜”。 某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小型车用户对“车载娱乐系统”的需求权重已从2018年的15%升至2025年的40%。
飞度的配置策略始终备受争议。 2025款车型依旧将LED大灯、无钥匙进入等实用功能放在高配版,而竞品早已实现全系标配。 有网友调侃:“本田以为中国消费者还活在收音机时代,其实我们连车内KTV都玩腻了。 ”
渠道体验的落差更是显而易见。 新能源品牌提供上门试驾、终身免费流量服务,传统4S店仍需要客户到店比价、等待保养。 一位从飞度转投比亚迪的车主说:“买电动车像网购一样方便,买燃油车还得和销售斗智斗勇砍价。 ”
飞度的产品定位也逐渐模糊。 它曾主打“年轻人第一台车”,但如今年轻人更倾向“智能移动空间”。 吉利银河星愿提供车载游戏、露营模式,五菱宏光MINI EV甚至推出联名潮玩版,飞度却连个像样的车机主题都无法更换。
舆论环境的转变同样推波助澜。 社交媒体上,“飞度减配”话题阅读量超千万,而“新能源车续航突破”话题热度持续霸榜。 汽车博主测评飞度时纷纷用“时代的眼泪”作为标题,弹幕里满是“告辞”“抬走”等调侃。
飞度的供应链体系也暴露出传统车企的弊端。 其发动机、变速箱依赖进口零部件,受国际贸易波动影响较大;而比亚迪海鸥的刀片电池、电机均为自研自产,成本可控性强。 2024年芯片短缺时,飞度生产线曾停工两周,而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保证了稳定交付。
最终,飞度的故事成为一场教科书式的市场教育。 它印证了“产品力跟不上需求就会被淘汰”的硬道理,也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 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时,再辉煌的过去也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