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本田飞度为何独领风骚

二手车比新车还硬气?这事看起来不太对劲。

前阵子有人在二手车市场看车,出来一句抱怨直接上了热搜:2016年的本田飞度,漆面都发黄了,二手车商竟还敢标3万8。而新车,官方指导价才8万出头,优惠完落地也就比这个贵一倍。再看另一辆,2018年的宝来,五万公里,喊价4.5万,几乎跟新车折价不到三成。二手车,不是应该便宜点才好卖吗?这价格倒挂得让人怀疑人生。

但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数据统计出来,2023年上半年市场上部分热销二手车的价格比两年前还涨了。没错,某些车,开两年还能升值,甚至能卖过当初的收车价。大家都说现在的新车优惠力度大,新能源杀得燃油车都喘不过气,二手车商却还是死死抱着高价不松手。停车场里库存车晒得轮胎快裂开,他们也不降价促销。这事看着真不太正常。

那问题来了,二手车商是脑袋一根筋非要搞“传家宝”生意?还是这背后有别的原因?我们不妨慢慢拆开看看。

先看二手车市场的基本盘。2022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才1660多万台,同比下滑8.2%。可以说这是个非常不景气的年份,尤其是在疫情拖累和消费信心不足的背景下,车商库存压力山大。按理说,卖车难了,价格应该跟着往下走,但实际情况却是部分车型价格坚挺,甚至逆势上涨。更夸张的是,到了2023年,新车都开始大幅降价抢市场,燃油车、混动车、纯电动车打得不可开交,二手车却继续一幅“我不慌我不降”的姿态。销量少,库存多,价格却硬——这三件事凑一块,怎么看都别扭。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手车的定价,最核心的逻辑,是跟着供需走。某些二手车价格逆市上涨,原因就在于供需关系出了问题。比如,2016年后的飞度、卡罗拉、轩逸这些车,虽然“旧”,但皮实耐用,保养便宜,用来当代步车再合适不过。一方面,这些车在市场上原本就不多,另一方面,刚需购车群体对燃油车的接受度还远高于新能源车。很多一二手车商盯准了这一点,觉得反正有人要,就敢抱着高价死扛。

还有个更复杂的问题。二手车价格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跟车商的运营模式有关。很多人不知道,车商不是随时都能灵活调价的。比如,去年二手车商们囤了一批车,当时收车价格高,但市场行情突然转冷,新车一波降价,导致他们手里的车价倒挂。但对车商来说,降价清库存意味着亏损,宁可捂着车也不会轻易割肉。再加上二手车的销售周期一般较长,从收车到最终卖出可能拖好几个月,这种滞后性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僵硬。

2016年本田飞度为何独领风骚-有驾

那是不是二手车市场都在集体“吃老本”呢?也不全是。数据上看,中低端二手车价格坚挺甚至略涨,但高端车却出现了明显下滑。比如豪华品牌的二手车,尤其是像奥迪、宝马这些中高端燃油车型,价格降得让人直呼“真香”。这背后其实很好理解——买这些车的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而新能源车的崛起也挤压了传统豪华品牌燃油车的市场空间。这种结构性变化,反而让豪华车成了“肉夹馍”,被市场两头夹击。

再看新车的影响。新能源车布局越来越深入,价格战越打越凶,直接把燃油车逼到了角落。但问题是,新能源车的普及虽然快,但接受度还不够广,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充电桩的普及率低,维修保养不方便,很多人宁愿买传统燃油车,甚至优先考虑保值率高的二手车。而燃油车的新车价格虽然在降,但大多数消费者心里依然会拿“二手车更便宜”这个认知去权衡。说白了,二手车市场这点价格坚挺,和消费习惯、场景需求也有很大关系。

不过,换个视角看,二手车市场的这种“价格僵硬”也并非全无道理。不降价,除了车商的成本压力外,还有运营逻辑的考虑。二手车商不像厂家,他们的利润来源更依赖于差价和周转速度。现在降价清库存,短期内可能会进一步压缩毛利率,长期来看甚至会伤害市场的价格体系。更何况,车商的定价也不是闭着眼喊出来的,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远高于普通消费者。毕竟,二手车的核心逻辑是价值,而不是单纯的价格。

说到底,二手车市场的“价格迷局”,既有行业现状的无奈,也有市场本身的规律。新车降价战带来的冲击看似猛烈,但对二手车的影响其实是渐进的。而车商们死扛高价的背后,既有对成本的考量,也有对未来趋势的博弈。

未来这盘棋怎么走?还得看新车的降价战会不会继续加码,以及新能源车能不能更快地接过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如果新能源车的价格战进一步深入,消费者的认知彻底转变,二手车市场的价格结构大概率会被撬动。到那时,“坚挺”的二手车价格,可能真的会撑不住。

所以,买车的朋友们,也别太急着骂车商“黑心”。这事看上去不正常,拆下来其实挺有道理。市场有市场的逻辑,车商有车商的难处。不过,要是真碰上死命抬价的情况,消费者完全可以多做点功课,找私人卖家谈价格。毕竟,现在市场僵着,但机会也不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