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粘度不能乱选,否则伤车,老司机告诉你正确选择方法

咱们平时去给车做保养,换机油是个必做的项目。

这时候,修车师傅或者4S店的接待员总会问一句:“您想换什么标号的机油?”很多人一听就蒙了,看着机油瓶上那些5W-30、0W-20之类的数字和字母,感觉像是看天书。

旁边懂点车的朋友可能会给你出主意:“你这车年头久了,得用稠一点的,对发动机好,声音还小!”或者“现在都流行用稀的机油,省油,你看网上都这么说。”听着似乎都有道理,于是心里就开始打鼓,到底该听谁的?

机油粘度不能乱选,否则伤车,老司机告诉你正确选择方法-有驾

今天咱们就把这个事儿彻底说清楚,这机油的粘度,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稠”和“稀”,真的不能凭感觉或者道听途说随便选,选错了,那可不是多花点油钱那么简单,是真的在一步步毁掉你爱车的“心脏”——发动机。

我们可以把机油想象成发动机的血液,而粘度就是这个血液的“粘稠度”。

咱们人的血液,太稠了容易得血栓,太稀了又可能凝血困难,发动机也是一个道理。

它的“血液”必须维持在一个恰到好处的粘稠度,才能让这个由成千上万个精密零件组成的机器顺畅、健康地运转。

咱们先来说说很多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觉得机油越稠越好,保护性肯定更强。

他们觉得,粘稠的机油就像给零件裹上了一层厚厚的油膜,肯定更耐磨。

这个想法听起来没错,但在现实中,尤其是在一个关键时刻,这种“过度保护”反而会造成最致命的伤害。

这个时刻就是每天早上的第一次冷启动。

车辆停放了一晚上之后,所有的机油都因为重力作用流回到了发动机最下方的油底壳里。

当你转动钥匙启动车辆的那一瞬间,发动机内部的曲轴、凸轮轴、活塞等等这些高速运动的金属部件,其实是在没有任何润滑的情况下进行摩擦的,我们管这个叫“干磨”。

这时候,机油泵就得赶紧工作,把油底壳里的机油抽上来,输送到发动机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您给爱车换了粘度过高的机油,比如说,您的车厂家明明推荐使用5W-30的,您却给它换成了10W-40甚至更粘稠的。

在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这种高粘度的机油会变得像蜂蜜或者麦芽糖一样,流动性非常差。

机油泵就像一个力气不大的人在抽很稠的糖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机油上来的速度也会慢很多。

可能正常情况下零点几秒就能形成的油膜,现在需要好几秒甚至更长的时间。

就是这多出来的几秒钟,发动机内部的金属部件正在进行着硬碰硬的残酷摩擦,磨损量是正常运转时的几十倍。

机油粘度不能乱选,否则伤车,老司机告诉你正确选择方法-有驾

有权威机构统计过,一台发动机整个生命周期中,超过百分之七十的磨损都发生在这短暂的冷启动阶段。

所以,您每一次自以为是的“加强保护”,实际上都是在加剧发动机的早期磨损。

除了启动时的巨大伤害,在日常行驶中,过稠的机油也会让您的驾驶体验变差。

发动机内部的零件本来应该是在机油中顺畅转动的,现在却像是在泥潭里挣扎,内部的运行阻力变得非常大。

为了克服这个阻力,发动机就必须消耗更多的燃料。

反映到您的驾驶感受上,就是觉得车子开起来特别“闷”,踩油门提速慢,感觉没劲儿,而油耗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升高,等于您在花冤枉钱。

同时,机油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发动机散热,它在发动机内部循环流动,带走工作时产生的巨大热量。

粘稠的机油流动速度慢,循环周期长,带走热量的效率自然就低,这会导致发动机的整体工作温度偏高。

长期下来,不仅机油本身会因为高温而加速氧化、变质,发动机内部的一些橡胶密封件也会提前老化,最终可能导致漏油等问题。

说完了机油太稠的坏处,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极端,是不是机油越稀就越好呢?

现在很多新款车型,特别是日系车和我们国家自主品牌的一些先进发动机,为了追求更高的燃油经济性,都开始推荐使用0W-20甚至更低粘度的机油。

但如果您的车,车辆说明书上明确要求使用5W-30或者5W-40的机油,您为了省油擅自换成了更稀的0W-20,那问题同样会很严重。

这就像让一个举重运动员去比赛,却只给他喝白开水,力量肯定跟不上。

发动机在急加速、满载爬坡或者高速行驶的时候,内部零件之间承受的压力是极大的。

这时候,机油需要在两个金属表面之间形成一层既薄又有足够强度的油膜,像一个气垫一样,把它们隔开,避免直接接触。

粘度过低的机油,它形成的这层油膜强度就不够,就像一层薄薄的保鲜膜,在巨大的压力下很容易被挤破。

一旦油膜破裂,金属零件就会发生直接摩擦,轻则导致零件表面划伤、异常磨损,严重的话就会造成“拉缸”、“烧瓦”这种毁灭性的故障。

机油粘度不能乱选,否则伤车,老司机告诉你正确选择方法-有驾

到了那个地步,发动机就得大修,几千甚至几万块钱的维修费就这么没了。

此外,机油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在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形成有效的密封。

这个密封一方面能保证气缸内的压力不泄露,让发动机充满力量;另一方面也能防止机油从下面窜到燃烧室里被烧掉。

太稀的机油,它的密封性能就会变差。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烧机油”,您会发现排气管冒蓝烟,机油消耗得特别快,后备箱里得常备一瓶机油随时添加。

同时,由于气缸密封不严,压缩压力下降,发动机的动力也会明显不足,车子开起来软绵绵的。

为了获得同样的动力,您就得更深地踩油门,行车电脑也会指令喷油嘴喷更多的油,结果就是动力弱了,油耗反而还升高了。

在某些情况下,仪表盘上的机油压力警告灯甚至会亮起来,尤其是在怠速的时候。

这就等于发动机在向您报警,说它的“血压”太低了,血液输送不到像凸轮轴这些位于发动机高处的关键部位,再这样下去就要出大问题了。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机油粘度这事儿,稠了不行,稀了也不行,必须得正正好。

那么,这个“正正好”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就印在您车的《车辆用户手册》上。

那本买车时附送,但可能已经被您遗忘在手套箱角落里的小册子,才是为您的爱车选择机油最权威、最科学的指南。

汽车工程师们在设计一款发动机时,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测试和匹配,最终确定了最适合这款发动机的机油粘度。

这个推荐值是综合考虑了发动机的制造精度、工作温度、冷启动保护、燃油经济性、环保排放等所有因素后得出的最佳平衡点。

特别是现在我们国产汽车的发动机技术发展得非常快,很多新车型的发动机制造工艺非常精密,内部零件的间隙很小,就是专门为低粘度机油设计的,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性能和燃油效率。

您要是给这样的新发动机用了高粘度的机油,反而是限制了它的性能,得不偿失。

当然,对于一些行驶里程非常长,比如超过二三十万公里的老旧车辆,由于长期的磨损,发动机内部的零件间隙可能会变大一些,这时候,适当选择比原厂推荐粘度高一个级别的机油,比如从5W-30换成5W-40,有时确实能够增强密封性,改善轻微的烧机油现象。

但这只能算是一种补救措施,而不是一个常规的选择,对于绝大多数车况正常的车辆来说,严格遵守用户手册的推荐,就是对发动机最好的保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