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凌晨3时16分,成都天府大道,一辆黑色小米SU7Ultra(挖孔版)在行驶中摇摆失控,撞击绿化带后迅速起火。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的警情通报显示:经初步调查,当事人邓某某驾驶的小型轿车,与前方同向由李某驾驶的小型轿车发生碰撞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然而,事实并非警情通报的这么简单,悲剧的真相藏在了行车记录仪中。视频显示,多名路人冲向燃烧的车辆试图救援,却因车门始终无法开启只能束手无策。
这场悲剧再次将车门安全问题推向舆论焦点,据悉,小米SU7年内多起事故中“车门打不开”。在碰撞起火后的生死3分钟里,本应成为“生命通道”的车门,为何沦为隔绝希望的“牢笼”?
车门生死3分钟
按国标要求,撞击发生后10秒内,车辆安全气囊正常展开,此时所有车门应自动解锁,但从行车记录仪与目击者证词中可以发现,现场路人尝试拉动车门把手时,隐藏式电动把手未弹出。有目击者称,“人没有救出来,最后是用电锯切开的门。”
小米汽车客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事发时间是凌晨三点,这个时段没有工作人员值班,他们未接到相关求助或报案电话。
本次直指车门在紧急状态下的电子车门解锁失灵的问题,彻底封死了逃生与救援的路径。尽管成都公安后续通报确认驾驶员系酒后驾驶,但这一违规行为无法掩盖车辆在安全设计上的致命漏洞。
小米SU7Ultra上市时,曾因隐藏式电动车门把手的“科技感外观”成为营销亮点,却在一次又一次的事故中暴露了“重形式轻安全”的行业通病。本次事故也再次把2025年至今,小米汽车背后的刹车失灵、辅助驾驶事故、自动泊车故障等问题推向舆论焦点,涉及软件可靠性、智能驾驶系统成熟度等方面。
如2025年3月,安徽铜陵一辆SU7标准版在开启NOA状态下,以116km/h行驶时,因道路施工障碍物触发主动刹车系统,驾驶员接管后车辆仍以97km/h撞击水泥护栏,最终导致3人死亡。
4月,多位小米SU7车主反馈刹车系统故障,出现踏板变硬、屏幕显示“制动性能受限”警告,官方回应为“软件误报”。
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小米SU7因高速辅助驾驶功能缺陷召回11.69万辆,涉及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产的车型,原因是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时,对极端特殊场景(如复杂路况、夜间或雨天)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隐藏式把手的致命风险
事故中剧烈碰撞导致低压平台断电,直接造成隐藏式把手无法弹出——这种“单点失效即全盘瘫痪”的设计,与工信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中“需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更值得警惕的是,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数据显示,2024年82%的车门故障事故与隐藏式把手相关,其电子系统在碰撞、断电场景下的可靠性已被多次预警。
尽管小米汽车产品手册提及“断电可手动开启车门”,但实际设计存在致命缺陷。一位SU7标准版车主透露,车内机械解锁装置隐藏在门板内侧饰板后,需拆卸卡扣才能操作,“别说火灾中没时间,平时找都找不到”。这与《征求意见稿》中“车门外把手应具备不小于60mm×20mm×25mm操作空间”的要求相去甚远,导致路人救援时无从下手,车内人员也难以快速启用应急装置。
新能源汽车的“笼式车身”设计本应保障乘员舱完整性,但小米SU7Ultra的车门边框在碰撞中出现过度变形,进一步加剧了开启难度。业内专家指出,部分车企为追求续航与外观,在车门防撞梁厚度上进行妥协,使得车辆在超过950公斤的碰撞载荷下易发生结构性失效——而即将实施的新版《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国标,已将碰撞壁障质量提升至1400公斤,更凸显出旧设计的安全短板。
致命问题的背后
事故发生后,小米港股单日暴跌7.28%,市值蒸发超200亿港元,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新势力车企“重营销轻安全”的集体焦虑。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陷入“配置堆砌竞赛”,隐藏式把手、无框车门、全景天幕等设计被反复炒作,却鲜少有人关注这些设计是否符合极端场景下的安全需求——正如彩云网评所指出的,当开门这个基本动作需要依赖电路畅通,设计的初衷便已跑偏。
即将于2026年7月实施的两项新国标,或许能成为行业转型的契机。《乘用车后碰撞安全要求》首次明确“车门及门锁、乘员撤离”的强制性标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则针对性规范隐藏式把手的失效安全性。对小米等车企而言,当务之急不是推出更多“挖孔版”“性能版”车型,而是回溯安全设计漏洞:为现有车型加装机械应急把手、升级双电源冗余系统、公开车门碰撞测试数据,用技术补课重建用户信任。
凌晨的天府大道已恢复平静,但燃烧的车辆与无法开启的车门,应成为所有车企的“安全警钟”。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汽车的核心价值从未改变——它首先是守护生命的移动空间,而非展示科技的玩具。当车门真正回归“生命通道”的本质,新能源汽车才能摆脱“速度与风险并存”的标签,走向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