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奔驰S级在德国高速公路上以60公里时速实现"脱手驾驶"时,中国车企正以更激进的速度改写智能驾驶规则。2024年6月,工信部首批L3准入试点名单犹如发令枪,华为问界M9、宝马i7等9家车企在重庆、上海等7城展开实测竞速。这场关乎万亿市场的技术博弈中,既有奔驰严守95km/h限速的谨慎,也有比亚迪将天神之眼下放至10万级市场的野心。
政策破冰下的L3测试牌照格局
中国智能驾驶的里程碑时刻始于2024年6月,四部门联合划定北京、上海等7大试点城市,允许L3车辆在驾驶员监控下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长安汽车单批次斩获17张重庆测试牌照创下纪录,其深蓝SL03测试车搭载6颗超声波雷达+3颗毫米波雷达组合。而华为系表现更为抢眼,问界M9同时在重庆、深圳拿下11张牌照,阿维塔11更以34颗传感器的豪华配置入场。
外资阵营中,宝马i7凭借上海测试牌照展示本土化成果,奔驰则在北京五环外启动L3实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测试牌照均标注"高快速路"限定条件,与德国无限速高速公路的L3应用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政策制定者显然在技术突破与安全冗余之间寻找平衡点。
华为系的技术优势与量产隐忧
拆解问界M9的智能驾驶套件,3颗激光雷达与华为ADS2.0系统构成的感知网络堪称行业顶配。其虚拟测试已覆盖10万+极端场景,双冗余机制确保故障时秒级靠边停车。但原定2025年春季量产的尊界S800已现延期迹象,这给采用乾崑ADS4.0系统的后续车型蒙上阴影。
长安阿维塔11展现出更灵活的策略,测试车在永川路段验证L3功能时,既保留量产车的12颗超声波雷达基础配置,又临时增配侧向激光雷达。这种"硬件预埋+按需激活"的模式,或许能规避华为系因供应链导致的全系标配成本压力。
外资品牌的"水土不服"挑战
奔驰S级在北京测试时严格遵守95km/h限速,与其德国版130km/h的巡航能力形成反差。这种保守源于中国复杂路况的适配难题——上海高架路的突然变道车辆,重庆8D立交的连续急弯,都在考验着外资品牌的算法鲁棒性。
宝马的应对策略颇具启示性,其上海测试的i7车型专门针对加塞场景优化跟车逻辑,将安全接管响应时间压缩至0.5秒。但这种深度定制推高了成本,据悉单车型本土化研发投入超2亿,远超国产车企平均水平。
2025量产冲刺:谁在领跑?
广汽昊铂A800在车展露出玄机,同款展车出现传感器配置差异,高配版增设的侧向摄像头模块疑似为L3功能预埋硬件。这与官方公布的2025年四季度L3量产计划高度吻合,可能成为外资阵营最忌惮的"价格屠夫"。
比亚迪的突袭更令人意外,天神之眼系统将率先搭载于三季度量产的仰望U9,随后快速下放至海豹等10万级车型。这种"高端立标、低端走量"的打法,正改写L3技术必须匹配豪华车的传统认知。
L3时代的成本战与市场洗牌
激光雷达单价跌破3000元大关,地平线国产芯片方案使算力成本降低60%,奇瑞小蚂蚁竟在6万级车型实现高速NOA。当外资品牌还在为95km/h限速纠结时,中国车企已用"白菜价"激光雷达撕开市场缺口。这场竞赛的终局或许正如某新势力高管所言:"未来三年,没有L3能力的车企将失去定价权。"
全部评论 (0)